浏览量: 14

【明理】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年近八旬,昼看病,夜读书,“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从实践中总结出辨证论治“八要素”,于理论纲举目张,于临床证治有序。现将毛德西的讲述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

继承中医学的精髓,就必须从经典入手,明中国文化之理,明中国哲学之理,明中医学基本理论之理。只有“明理”,才会“明医”,进而才能成为名医。不明理,思路就会远离中国文化,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明理,就必须熟读中医经典,日月有进,终身不辍。邓铁涛大师说:“四大经典是根”,这是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所证明了的至理名言,所以做医要“明理”,“明理”就要读经典,不只是读中医经典,还要读中国文化之经典,“文是基础,医是楼”,根基扎牢了,才能枝叶繁茂,开花结果。

【识病】

有人认为中医是不辨病的,这种说法不全面。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提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某病脉证治”,病证并提这是中医对疾病认知的特点。首先要认识疾病、明确疾病的诊断,这不但要求医者有望闻问切四诊的本领,还要与现代医药科技沟通。

【辨证】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是维系中医基本理论于临床的思维过程。辨证的核心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势(病势)而异,其中因人而异是最重要的。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在提到中医特点时,将“个体化”作为辨证的主要内容,中医必须掌握这种辨证方法,做到四诊细致,一丝不苟,胸有成竹,由繁化约,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做出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症候诊断,如此才能为治法提出正确的依据。

【治法】

通过识病、辨证,对疾病的性质就会有初步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在明确疾病本质的前提下,确定疾病的症候性质。症候性质确立,就有了治法的依据。治法是理论与方药衔接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治法这个环节,其遣方用药就是无目的性或仅为经验式的。虽然这种用药也可能取得疗效,但那是盲目的、无纲领性的。治法最好用文字表达出来。

【拟方】

中医方剂有经方、时方、验方以及单方、秘方之不同。毛德西在拟定主方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方,然后是时方,再后是经验方,经验方包括个人经验方以及其他名家的经验方。经方是最具生命力的,只有掌握了经方,才能使处方有章法、有规范、有实用性。

【鉴药】

鉴药之要,必先明其药性。药性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归经等,其新的药理研究亦当明了。不但要明了药性之正面,还要知晓药性之反面。鉴药,还包括药物的炮制、配伍等,都要了然胸中。只有明了药物的性能,才能选好药。

【养生】

毛德西在临床中,结合病人体质,因人而异地给病人讲解养生知识,包括饮食、起居、心理、运动等。毛德西在百忙之中,撰写出版了《365天养生趣谈》《名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等,受到病人青睐,认为这是中医养生学的“百科全书”。毛德西认为,医生不能只治病,不防病,要大力提倡“治未病”,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思误】

所谓“思误”,就是对诊治过的病例进行反思,特别是对那些服药后效果不显,或有不良反应者,要认真思考,找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杜绝不明证候、不分经络、辨脉不真、药不中等弊端。陶渊明有句明言“觉今是而昨非”,毛德西常拿来警示自己并启迪年轻人。他说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去,知其不足,才能及时纠正自己认知与治法上的缺憾,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与治疗效果积累正能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