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宗室爵位进行了详细划分,一共十二个等级,自上而下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只有亲王和郡王,有资格被称为"王爷"。

亲王和郡王,一字之差,虽然都是王爷,但他们的待遇和地位相差很多。

清朝的统治者在借鉴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就直接将各个皇亲贵胄都"锁"在了京城里面,给他们封王,但是这些名号并没有什么用,不可能像明朝的那些皇子一封就是藩镇的形式存在。而清朝是在"圈养"这些贵族。而亲王的待遇是一年万两白银,他的长子也有一年六千两之多,但是郡王一年才五千两,连人家儿子的水平都达不到。

再者说了,郡王一般不会有上朝商议政事的权利,而亲王则不一样,在清朝末期,恭亲王奕欣、老醇亲王奕譞、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和庆亲王奕劻这些人都活跃在朝堂之上,不是军事助管就是外交大臣,甚至有些亲王将军工厂都揽在了自己名下,权力不可谓不大,人家的一句话,可能就能改变清朝的历史进程。

此外,我们有时候会在一些电视剧和小说中听到"一字并肩王"这个称呼,这又是什么级别的王呢?按字面意思理解,一字并肩王是拥有与皇帝比肩地位的王爷。不过事实上所谓"一字并肩王"其实就是一字王,"并肩"这两个字只是电视剧和小说为烘托人物地位给胡乱加上去的。历史上真要是哪个王爷地位和皇帝并肩,那么往往只有两个结果:要么皇帝被灭,要么王爷被灭,一山容不得二虎。

阅读下一篇

他是明朝将军,屡次打败倭寇,然而最终晚景凄凉!

导读:他是明朝将军,屡次打败倭寇,然而最终晚景凄凉 明朝中期的时候,在东边的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的倭寇,这些人中有日本人,自然也有不少是中国人去那边指挥日本人打回来抢东西的

返回网站首页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