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是进化优势吗?
前段时间,我在努力啃
古尔德的书
,想了解清楚:达尔文是怎么解释基因突变和适应性不一定是进步的?然后我想到了记忆的问题:
遗忘,也可能是一种进化优势吗?
没想到,当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一直酝酿发酵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Libby上捡到一本2021年7月出版的新书,正好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这一问题!
这是一本音频版本只有6个多小时的精简科普读物,我很快就听完了。内容确实很吸引人!我又把感兴趣的部分多听了几遍,并把有疑问的地方对照电子书查阅,确保我听明白了。
【新书简介】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MD/PhD,曾与生医诺奖得主Eric Kandel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从事记忆和老年痴呆症相关研究,还曾与我的偶像Oliver Sacks共事过!文中还讲述了他拜访经济学诺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并请教他关于记忆认知机制问题的经历。这些跨学科的有趣问题,更是深深吸引了我……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作者
对认知机制的细节描述,故事化的流畅行文,恰到好处的专业术语解释,简单清晰的组织架构(也体现在简洁准确的目录标题中),以及较为严谨的推理和猜测。
不过,我不是很赞同:他把多个机制综合作用的好处(benefit),简化归因于“遗忘的优势”(如该书题目的子标题)。当然,如果是像我一样标题党也就算了,不过听完全书,我感到作者确实是这么理解的。而我更倾向于支持卡尼曼的解释,我在后面将进一步详细说明。
另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在我看来,注意(attention)是记忆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可能因为这部分更贴近前额脑的功能,因此作者只是提到注意如何在某些记忆机制中起作用,却没有进一步探究其来源和决定性影响,这可能因此使得一些猜测和结论有失偏颇。
下面,我具体一点记录,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还有我的一些思考。
【“过目不忘”是种诅咒?】
说起“过目不忘”,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小伙伴们,很可能会想起黄蓉的母亲,桃花岛岛主黄药师挚爱一生的夫人,冯蘅:一目十行,过目能诵,为黄岛主背下了武功秘籍《九阴真经》。
这“过目不忘”的记忆术,相信很多人都羡慕不已。后来,我了解到英文称之为“photographic memory"(另一个例子是《实习医生格蕾》里面,格蕾的同父异母妹妹Lexie,对,也是虚构故事……),因为拥有这种技能的人,就像是能把所有细节都形成一张张清晰的图像,并储存在记忆中很长时间。
然而,冯蘅并不懂武功,所以她只是死记硬背,回家后马上写下来之后,就不需要再记住了。按照本书作者提到的记忆相关的三部分脑区(如下图),冯蘅很可能只是动用了后脑的视觉感官区(posterior area)进行短期记忆,之后在中脑的海马体(hippocampus)进一步处理之后,有一部分可能就选择了遗忘。所以,后来梅超风偷走了经书,冯蘅再想回忆起来重新写一本,就非常困难了,以至于劳累过度,生黄蓉时难产而死。
当然,作者可能并没有读过金庸的书,他说的“诅咒”指的并不是冯蘅这种悲惨故事。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photographic memory"的例子其实非常少,有的也大都只是在某个具体的方面有着超级记忆,而不是能记住所有的一切。换句话说:
遗忘是每个正常人都必须具备的重要功能。
事实上,神经生物学家通过动物实验,推断出记忆在分子层面就有两种机制:一种专门负责“记住”,另一种专门负责“遗忘”。不过,这些都还是非常前沿的研究,从神经元到认知机制,中间还有很多复杂的过程,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只能得到一些启示性的猜测。(这是前段时间写下的文字,今天重新修改时,我最近又开始读诺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描述的正是他试图从神经元层面研究认知机制的历程,希望我读完之后可以有更深的认识。)
除此之外,超级记忆功能也会带来一些困扰。比如说,当你记住了一些普通人倾向于忽略的细节,或者记住了某个几年前擦肩而过的人而主动打招呼,有时候可能会被误会为别有用心或者跟踪狂魔。(这是我在纪录片上看过的真实的案例。)
又或者,当你一下子记起很多小细节,多种相关思绪奔涌而来,如果不具备同等计算力的前额脑机制(前图的prefrontal area),就容易信息过量而”宕机”,迷失在记忆海洋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和重点…… 也就是说:
遗忘和记住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遗忘的好处】
书中几章,分别介绍了遗忘的几种好处。
遗忘的相关机制,有助于寻找共性、得到一般化的规律。模糊化的记忆,可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不同事物之间的抽象联系,提升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甚至开发创造力。
遗忘的能力,还让我们得以根据个人经历和人格塑造的需要,略过创伤,忘记痛苦,美化过去,只留下美好的那部分回忆,甚至加以修饰,从而为自己讲述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故事;帮助我们克服恐惧,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而不是沉浸在对过去失败的恐惧中。
除此之外,遗忘还让我们有机会以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世界,这时候通常会得到新启示,让我们得以不断地进步,有机会只留下真正有意义的部分,遗弃有害和无用的部分。
【“笨鸟”先飞?—— 摸着石头过河的副作用】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还是第六章,讲述作者向经济学诺奖得主(同时是位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请教问题的故事。作者跟卡尼曼讲述了他的一个病人(自己本身也是医生)的疑惑:记性不好,但却因此学会了质疑自己的决策,从而在一群优秀的医学生中脱颖而出,经常能给出最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者认为这是遗忘的好处之一:使人变得谦虚,并促进了理性思维的发展。他指出,
记忆力较弱的海马体,虽然入门比较费劲,却可能倒逼前额脑补偿性功能增强,更习惯于同时考虑多种可能情境,形成良好的系统二严谨决策思维。
而我有着不太一样的看法:我更能理解卡尼曼,倾向于强调前额脑(如果读过 《思考,快与慢》 ,可以简化理解为系统二)的调整作用,而不是像作者一样更关注海马体(对应简化理解为记忆机制的系统一)的功能强弱对决策能力的影响。
当然,后者可能借用了神经系统(在某处有缺陷时其他脑区功能)代偿作用理论的支持,这一理论我是相信的,但是可能代偿作用的产生条件,还是值得进一步深究。比如一个强大的系统二,也许就是他的结论前提。但是强大的系统二又是怎么来的呢?
不过,我也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我显然算不上过目不忘,但是我小时候记性确实特别好,有用的没用的事情都会记住。可是因为记性太好,又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死记硬背对于应付考试就绰绰有余了。于是有些问题我并不求甚解,没有机会深入思考背后的原理,因此学得不够扎实。
这些“天资”足以支撑到我读完本科并从事一般的工作,但是显然不足以让我走得更远。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明显感觉到记忆没有以前好了。当然,也可能是孕傻后遗症,因为感觉那几年是比较清晰的转折点。在我开始读博,需要做深入研究的时候,学习方法的缺陷开始显现。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走了很多弯路,才逐渐挣扎着调整过来,这是后话。也就是说,
强大的海马体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却可能因此耽误了前额脑的对比、权衡、调整等决策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来源?—— 教育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如果可以更好地了解记忆的三大机制及其工作原理,就能有意识地增强前额脑训练。在《西部世界》中,借科学家福特之嘴,道出了当前人们设想的大脑意识机制。福特画了一个金字塔模型:记忆是最底层的基架,在此之上通过即兴发挥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才有自我意识的觉醒。
读完这本书,我也重新想起了这个片段,并对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在想,即兴发挥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大概都需要有记忆基础上的选择性遗忘作为条件吧?而西部世界中的AI,可能并没有被合理地赋予遗忘的功能:一开始是每晚记忆被不彻底地删除,而后面获得“自由”之后,又没有机会很快学会选择性遗忘。这使得他们在经历苦难的时候加倍地艰辛,熬下去之后的成长也无法很快逃离既定的路线。而我们人类,又该如何借用这些理论,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呢?
鉴于本文已经写得太长了,就等下次有成型一点的感想再继续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