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率
一般是指
资产负债表
中
总资产
与
权益资本
的比率。高杠杆率意味着在经济繁荣阶段,
金融机构
能够获得较高的
权益收益率
,但当市场发生逆转时,将会面临收益大幅下降的风险。
商业银行
、
投资银行
等
金融机构
一般都采取杠杆
经营模式
。
次贷危机
爆发前,美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为10-20倍,
投资银行
的杠杆率通常在30倍左右。
引入杠杆率作为
资本监管
的补充手段,其主要优点为:一是反映
股东出资
的真金白银对存款人的保护和抵御风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银行的
最低资本
充足水平,确保银行拥有一定水平的高质量资本(
普通股
和
留存利润
)。二是能够避免
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
的复杂性问题,
减少资本
套利空间。本次
金融危机
的教训表明,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如果商业银行利用新资本协议的复杂性进行监管套利, 将会严重影响银行的资本水平。有关数据显示,一些银行的
核心资本充足率
和
杠杆比率
出现
背离
。2008年年末,
瑞士信贷
(
Credit Suisse
)的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为13.1% ,但
杠杆比率
只有2.9%;
UBS
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5%,杠杆比率却只有2.6%。
通过引入杠杆率,能够避免过于复杂的计量问题,控制风险计量的风险。三是有利于控制银行
资产负债表
的过快增长。通过引入杠杆率,使得
资本扩张
的规模控制在银行
有形资本
的一定倍数之内,有利于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
杠杆率也有其内在缺陷:一是对不同风险的资产不加以区分,对所有资产都要求同样的资本,难以起到鼓励银行
有效控制
资产风险
的目的。二是商业银行可能通过将资产表外化等方式规避杠杆率的监管要求。三是杠杆率缺乏国际统一的标准和定义, 同时对
会计准则
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杠杆率的相关项目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受会计并表和
会计确认
规则的影响很大,在各国
会计准则
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该指标难以在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由于杠杆率具有以上内在缺陷,不可能简单替代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作为独立的资本监管手段,但其作为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手段,可以从另一角度反映
银行资本
充足状况和资产扩张规模。
正是基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以上特征,当资产价格变化反应到
净资产
的变化上时,金融机构会主动调整其净值。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下图反映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杠杆率与总资产的相关性程度。可以看到,金融机构杠杆率变化与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成正相关关系。
在杠杆率调整和资产价格变化的相互作用下,
金融周期
的波动容易被放大。当资产价格上升时,由于金融机构采取
以市定价
的
会计方法
,资产负债表增强,杠杆率下降,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持有过多的权益资本(因为会造成
每股收益
下降),他们会努力地把杠杆率恢复到原位。因此,需要购入资产以期提高杠杆率,对资产的需求增加,会促使其价格进一步上涨(见图a);相反,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杠杆率上升,这时需要出售资产来降低杠杆率,这一行为可能加剧资产价格的下降(见图b)。
-
↑
吴祖鸿.对我国银行业杠杆率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农村金融》.2011年02期
本条目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
康波周期
-
彼得·德鲁克
-
第一性原理
-
CD
-
费斯汀格法则
-
企业排行榜
-
TRIZ理论
-
世界500强
-
样本方差
-
直觉思维
-
奶头乐理论
-
蘑菇管理定律
-
猴子管理法则
-
情绪ABC理论
-
垃圾人定律
-
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
-
破窗效应
-
SWOT分析模型
-
INFP
-
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