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密保任,入草即曳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0年后,遵元音老人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马祖的“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这是站在“心性本体论”的立场上来说的。若就实际修行而论,不假渐修,无从顿悟。如《华严经·如法界品》所喻,善财欲入弥勒楼阁,弥勒弹指一声,阁门便开。这是什么意思呢?答曰:弥勒楼阁,象征着“无相真心”;弥勒弹指,象征着“以声显心”(按:借助声音,开示此心。若无此心,谁来闻声?分明是有一个灵明不昧的“听法的人”。);楼阁门开,象征着“闻声悟道(心)”。善财未入弥勒楼阁之前,历经五十三参。善财入楼阁后,依然要行“自度度他”的事业。此是对“悟前渐修,悟后锻炼”的宗教隐喻。

马祖倡导顿悟,亦讲渐修。从马祖对抚州石巩的赞叹中,可以看到马祖的渐修主张:

一日在厨中作务次。祖(马祖)问曰:作什么?

(石巩)曰。牧牛。

祖曰。作么生牧?

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

祖曰:子真牧牛。

马祖问石巩:你在作什么?石巩曰:牧牛。牧牛乃禅宗对修行的比喻。马祖进一步勘辨:你怎样牧牛?石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石巩所说的“一回入草去”,即禅宗所说的“著相”也。“蓦鼻拽将回”,即禅宗所说的“离相”也。亦即常自觉察,勿令著相,若有著相,当下拽回。如此“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亦属“有为修行”。虽然如此,亦“渐至无为”之途径,所以,马祖印可他道:子真牧牛。也就是说,若能如此绵密保护,则发生一切三味殊胜。

依照禅宗的立场,理则顿悟,不属渐修,所谓一悟便至佛地;然而,事则渐除,因次第尽,所谓菩萨尽未来际。由此可见,禅宗所言不修者——不著相,此乃禅宗修行的一种特殊方式。对于禅宗来说,无论是“悟前渐修”,还是“悟后保任”,应如“牧牛”一样,“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日久功深,自然入得“无为之正位”,“发生一切三昧殊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