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县地处秦岭主脊南麓中段山峦腹地,位于汉中地区东北部,秦岭山脉主脊横亘县境北缘,地理位置东经107°41′~108°10′,北纬33°16′~33°45′。东与宁陕县接壤,西及南部与洋县交界,东南与石泉县毗邻,北与周至县以秦岭主脊相隔,县城设于袁家庄镇,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
佛坪古代属今洋县辖,清道光五年(1825年),割洋县东北部及盩厔县西南部,设佛坪厅,厅城在佛爷坪(今属周至县厚畛乡老县城村),归属汉中府。1925年县城迁今址。1958年撤佛坪县,辖地分别划入洋县、盩厔、石泉。1961年恢复佛坪县建制,秦岭主脊以北划入整厔县。佛坪因原厅城设在佛爷坪而得名。
佛坪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1995年辖9乡、2镇、5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6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县有9775户,348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44人。境内设有国家级佛坪自然保护区和省属龙草坪林业局。
佛坪全境皆山,峰峦叠嶂,群山雄峙。海拔515~2904米,县城海拔840米。佛坪县属暖温带气候,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区气候特点,成为特殊的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938毫米。
全县有林地113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75%,人均林地28亩。活立木总畜积量796万立方米,其中县属400万立方米,人均112立方米。西北部为原始森林区,全县森林植被保持完整,年均采伐量1.24万立方米,是陕西省林业县及木材基地县之一。
佛坪地处南北气候及生物的交汇处,动植物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备,自然生态之完整,实为全省之冠。有野生高等植物5门、180科近2000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保护的23种。名贵中药材1000多种,尤以山茱萸(又名枣皮)个大、肉厚、色鲜、味正,最为有名,是全国三大枣皮生产基地县之一。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已发现的野生脊椎动物43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羚牛等10多种,特别是棕色大熊猫、白色大熊猫更是稀世珍宝。有二级保护动物39种。佛坪因生息繁衍大熊猫而出名,被誉为“国宝”的熊猫故乡;大熊猫分布数量及密度为全国之冠;有以县名命名鸟种——“佛坪红翅绿鸠”。
佛坪境内有椒溪、蒲河、金水3条河流,境内总长142公里,大、小河溪240多条,流域面积1222.3平方公里,均属汉江水系。水流总量7.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0.4万千瓦,可供开发量5.1万千瓦,已开发近3000千瓦,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佛坪的地下资源经初步勘察,有矿藏20多种,矿点和矿化点有34处,主要有金矿、石墨、铁矿、稀土元素、白云母、水晶石、刚玉、大理石、花冈岩等,以石墨矿和大理石矿储量最多。农副土特产货源丰富,主要有木耳、香菇、板栗、核桃、中华猕猴桃及天麻、党参、杜仲、枣皮(山萸肉)等中药材。
佛坪县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6797万元,农业总产值3965万元,工业总产值1913万元,财政收入3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万元。
佛坪县以农业为主,有耕地2800公顷。有小型水库6座,大、小电站(含微型电站)80座,装机容量2984千瓦。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黄豆为主。多种经营生产围绕主导产业,正在建设四大基地(以枣皮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用材林为主的木材基地,以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畜牧业生产以养猪、牛、鸡为主。1995年,粮食总产量8774吨,油料297吨。
县办工业以林副产品加工为主,规模小。1995年底,县属企业4户,乡属15户,村属156户。主要有木材加工、化工、饮料、食品、机械加工等门类。
佛坪县1968年始通公路,70年代各乡镇均通汽车,108国道公路穿过县境。至1995年,县南土地岭隧道已动工开凿,县北秦岭隧道即将施工。县属公路2条,林业专用道路分布境内北部一些山沟内。年邮电业务量达到171万元,西(安)成(都)光缆通过该县,全县实现了电话程控化,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已开通。
1995年,全县有中学8所,在校学生1552人;小学66所,在校学生417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全县电视覆盖率为62%。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网点61个,卫生技术人员163名。
中、省驻县单位有:林业部所属国家级佛坪自然保护区、省属龙草坪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