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新闻主义的滥觞在美国新闻业掀起了一阵热潮,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追捧,但在人们发现曾获得普利策特稿奖的《吉姆的世界》中主人翁的形象为虚构之时,美国新闻评议会也正式对新新闻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清算,新新闻主义的热潮也由此逐渐消退。在后来所出现的非虚构写作中对细节的追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等写作手法却与新新闻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非虚构写作的出现也被不少人认为是新新闻主义的复兴。作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写作”最先进入到我国的文学领域,并逐渐为新闻界所关注。尽管对于何为“非虚构写作”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非虚构写作所特有的写作理念在我国新闻实践中却早已有之,即人们所熟知的特稿这一新闻文体。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令新闻特稿独具特色,故事性的表达更是非虚构写作在新闻实践中的另一重要特征,这一写作方式也为人们所关注,对于非虚构写作何时在我国兴起,兴起的原因,产生的背景以及所凸显的发展特征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本文以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中的实践类型——特稿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史的角度对它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其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受到新新闻主义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报告文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以学者刘勇在《新闻与文学的交响与变奏:基于对“非虚构写作”的历时性考察》一文中对非虚构写作的描述,学者曾润喜、王倩在《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中的观点以及一些其他学者的对于非虚构写作作发展历程的看法为依据,将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上世纪90年代的《冰点》特稿的产生为代表,当时的新闻业正处于一种改革状态下,推崇一种“平民化”发展浪潮,“信息化”逐渐成为新闻业界所追求,在这一阶段中作为非虚构写作的摸索阶段,所呈现的是一种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亲历性报道等形式结合的杂糅状态,并未形成一种具体明晰的特稿写作文体;第二阶段则以《南方周末》的特稿《举重冠军之死》为开篇,由于这一篇文章在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色彩、新闻价值、故事内核等方面与之前的特稿有所不同,从而拉开了“中国式特稿”写作的帷幕,而“中国式特稿”也被新闻学界和业界称为是非虚构写作在新闻中的具体实践,在这一阶段中,《南方周末》对“中国式特稿”写作的追求,也带动了其他报业集团的加入,并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特稿作品以及优秀的特稿写作者,这一阶段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特稿写作的黄金阶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入到了第三阶段,传统媒体平台特别是纸媒受到新媒体浪潮的冲击,收入降低,由于特稿写作的周期性、投资风险等方面的原因,特稿写作阵地逐渐转移到新闻杂志、时尚杂志等平台以及一些利用新媒体所设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上,在新时期的特稿写作中,特稿写作者产生了变化,写作模式、选题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文在对非虚构写作在我国新闻领域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始终与我国媒介环境以及新闻业界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着,尽管在发展中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商业模式的不成熟等不足,但这是每一个新生事物都所要面对的事情。本文也期能够通过对非虚构写作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更进一步为人们展示其的生存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