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2009年,我来西藏旅游,西藏给我留下的更多是神秘和想象。

今年8月,我再赴西藏,这次是采访共青团工作。八九天里,我从海拔44米的北京,来到西藏雪域高原,到过山南市乃东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那曲市色尼区、滩堆乡、聂荣县,采访地点从海拔3560米至4800米,路过海拔51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共做了9场采访,采访计20人――这次拂开了神秘面纱,西藏变得清晰、明朗、触手可及,原来雪域高原的共青团工作如此接地气。

但我仍不免生出很多好奇。比如团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格桑卓玛说,每次她到那曲,他们要向她汇报工作,她心里都想:不用汇报了,能在岗工作就很好了!她为什么会这样想?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由2016年全市12个县区学校中考成绩排名倒数第一,3年内,擢升为正数第一名。他们用了什么灵丹妙药?

那曲市安多县滩堆乡的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强珍说:做兼职团委书记,不是累赘,与党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有多少乡镇党委副书记兼职团委书记?

团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委,为什么率先建立了西藏第一家团史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16年来,团中央累计向西藏派遣了7000余名大学毕业生,有多少名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藏就业或创业?

让我们走进西藏,细数共青团的秘密。

那曲:不仅仅是海拔最高

西藏有一句古语叫:远在阿里,险在昌都,苦在那曲。

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由于年平均气温在0度,常年有冻土层,所以多数地方光秃秃的不长一棵树。

记者到达那里,感觉腿软绵绵的,有轻度高原反应。团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格桑卓玛是康巴人,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可她说每次她到那曲,当地团干部要向她汇报工作,她心里都想:不用汇报了,能在岗工作就很好了!――因为那曲工作条件太艰苦。

那么,西藏海拔最高处的那曲市共青团工作究竟做得怎样呢?

在色尼区团委,记者采访了团区委书记次央以及团那曲市委副书记李平。色尼区最引人关注的是,他们于5月20日前完成了全区12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团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配齐配强了乡、村级团组织班子成员。其中乡镇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团委书记,明确具体职责,同时,还配备了1-2名专(兼)职团委副书记负责日常工作,使团的工作始终有人抓、有人管。

色尼区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已经由乡(镇)武装到了村,其他地方是党建带团建,这里则是党建跟团建交汇成一股力量。记者特别问到了这样实行全兼职后的最大变化体现在哪里?次央说,举个例子吧,今天上午10:41下达了一个落实乡村贫困生名单的通知,12点钟就都回复齐备了,落实如此迅速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也就是说,这项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海拔4800米的安多县滩堆乡,记者采访了乡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强珍。强珍是今年3月开始兼职团委书记的。她说,以前共青团工作常常流于泛泛而谈,现在则要抓一些具体工作。他们把乡文化站作为活动场所,带领青年开展政策和法规培训以及五四等各种活动。

安多县是2018年脱贫摘帽的,今年是脱贫巩固年。滩堆乡有3个村,共1300人,63名团员。很多人思想观念落后,宁愿在家受穷也不出去打工。强珍的包户里有一家有俩女儿,母亲生病时,强珍去医院看她,在强珍的努力下,一个女儿留在家放牧,一个女儿去县城做清洁工,每月收入1600元。这只是其中一例。现在很多青年都到酒店当服务员或去工地打工等,不再做闲余劳动力。强珍说,团委希望通过青年人走出去劳动,改变家中老人不愿意孩子远离的陈旧观念,推动全乡的思想进步;同时他们又树立榜样,发放奖品,也刺激带动了其他青年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对于乡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强珍认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非累赘。因为平时抓的工作对象,主要都是团员青年,青年是干事与推动思想进步的主力军。

在海拔4700米的聂荣县,记者采访了团县委书记斯塔措。这两年,团聂荣县委主要抓了网上青年大学习、到中小学宣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召开全县152个行政村+乡镇干部进行为期5天的基层团组织业务素质培训,还开展了3次对不安分青年的法制培训……拟于9月底召开团代会。

团县委还扶植青年创新创业。记者参观了县众创空间,采访了众创空间项目负责人、西藏邦杰玉龙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90后阿布琼加。目前除了邦杰玉龙自身的发展,已有5家企业入驻在孵。团县委希望通过邦杰玉龙这个大学生创业典型,带动起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创业者。阿布琼加说,现在每天都有年轻人到众创空间来咨询和洽谈。

聂荣县已于2018年脱贫。在共青团指导下,新的起点可以让青年人有更大作为。

团西藏区委副书记格桑卓玛说:那曲市正在进行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一年整顿打基础,两年达标见成效,三年规范上台阶。为此,要一个组织一个组织地梳理,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地整治,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巩固。目前,乡(镇)党委副书记兼职和村党支部书记兼职团的书记的工作,正在多处试点中,并且已有很多乡(镇)村举行过了团代会。

当我把那曲共青团工作的情况写在朋友圈,有内地发达地区的团干部留言说: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啊。

看来,那曲市不只是海拔最高,那里的共青团工作也毫不示弱。

乃东-堆龙:两个第一的诀窍

山南市,是藏文化的发祥地,有7个西藏第一,比如这里建有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等等。

记者采访的是西藏山南市中考成绩排名第一的乃东区中学。乃东中学最令人赞叹的是3年间,他们由2016年全市12个县区学校中考成绩排名倒数第一,擢升为正数第一名。他们用了什么灵丹妙药?

在布置美丽的团委办公室,记者通过大屏幕电视,观看了学校的共青团工作视频,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次旺多吉对记者说:全校唯一一台大屏幕电视配备给了团委,因为团委工作做得好。接着他结合乃东中学今夕对比,就共青团规范化建设、团员发展、入团比的降低、社团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他说:入团比的降低、入团程序的规范化,提高了乃东中学的团员质量;在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氛围下,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团委工作,并借助团委工作开展以红色基因、感恩教育等为特色的德育教育,同时成立了多样化的课外兴趣社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校团委2018年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团委书记米玛次仁是个多面手,除了团委的工作,他还负责12个兴趣社团,让更多孩子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团委书记与校长配合默契,让校园真正达到了次旺多吉校长理想中的校园:“笑声,歌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这所农村中学,眼下竟然成了不少城里孩子争着想进的学校。

团山南市委书记拉宗说:乃东中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团的工作与德育工作密切结合,而不是各自为战,他们严把入团关,规范入团流程,讲究仪式感,这些都是他们后进变先进、越来越出色的原因。

西藏自治区共青团的第一个团史馆建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记者随车前往参观了这个一片红彤彤的团史馆。这个面积不大的团史馆,自2019年6月开馆以来,除本地区乡镇团委团支部举行团日活动时前来参观学习,已经吸引了很多兄弟县市区前来观摩参观,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教育基地。

在团史馆建设方面,堆龙德庆区能成为第一,有两个原因,基于他们扎实的共青团工作基础,比如他们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年创业大赛、青马工程培训班等相关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还有他们有个特别有想法的团区委,团西藏自治区委宣传部长秦琳评价团堆龙德庆区委是:敢闯敢做敢为,有朝气有想法有担当。

团堆龙德庆区委书记拉巴曲珍看起来文文弱弱,但工作却很有锋芒。她介绍说,是在2018年策划一个红色党日活动时,看到区党委有教育基地,萌生了团也建立一个教育基地的想法,而2019年是堆龙德庆共青团成立60周年,又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他们整合资金和场地,克服年代久远资料少文物不多的缺憾,广泛搜求,各地联络,数易方案,最终建成了青年人了解共青团史、铭记革命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和鉴古知今、净化心灵的精神家园――堆龙德庆团史馆。

拉萨市:拉升西藏的人文生态

在拉萨市,记者进行了3场采访。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邮区中心局,记者随局团委书记、邮件处理中心副主任巴桑次仁进行了参观,看到员工在人工分捡信件和包裹,原来西藏的邮件处理模式仍停留在最原始的纯手工作业模式。尽管如此,邮件处理中心包刷班班组,却从2007年开始,连续多次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这在整个西藏,当属首屈一指。

这个班组现有员工42人,党团员占比85%,平均年龄只有32周岁。他们承担着西藏所有进、出、转口邮件的分拣封发工作,日均处理邮件量在5万件左右,“双十一”等生产旺季期间日处理邮件量达10万件,他们靠纯手工作业模式,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和操作模式,同时要掌握上千万个业务经转关系,高标准、严要求,因为他们深知,从他们手中传递着的是亲人的牵挂、家乡的味道、期盼的物件。

由于“全国青年文明号”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荣誉,而是每两年评比一次,但他们续创这项荣誉的干劲十足,信心满满。巴桑次仁说:“不管号长换了多少个,主任换了多少批,这个荣誉不敢丢。”

在拉萨市第三极众创空间,记者采访了两位年轻的创业者:西藏享动体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巴桑次仁,西藏雪子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拉。

巴桑次仁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后,经过几年各地考察与学习,于2014年回到西藏开始创业,几年来已经拥有10名正式员工,签约了247名裁判和教练,既参加拉萨半马这样的正规赛事,也致力于社会体育和体育健康以及公益慈善事业,多渠道拓展令事业蒸蒸日上。

现年25岁的罗拉,在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二时,就开始销售自己家乡那曲比如县的冬虫夏草,并被媒体报道。2018年10月,他瞄准没有时间吃早餐的年轻人,投资50万研发了早餐糌粑糊,7月上市以来,月销量已达2万杯,乐观估计今年销售额可达800万元。

拉萨市第三极众创空间,是由团西藏区委等开设的致力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平台,共青团为第三极提供创业比赛及相关资源与政策。据第三极工作人员洛桑介绍,目前在孵化的有300多人,新一代大学生创业人必将提升西藏的商业生态,进而改造这个地方。

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派出所,记者采访了民警格桑罗布(藏)和吴娜(汉),他俩既是同事也是夫妻。在起初不被有些人看好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和谐幸福地一起生活了5年。并且他们还利用特殊的家庭成分,调解过无数次汉藏居民间矛盾,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西藏共青团多年来专心培育拉萨邮区中心局包刷班组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用心扶植拉萨市第三极众创空间的创业小伙伴,在各领域力促民族融合民族大团结,他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高姿态和高素质,�力拉升西藏的人文生态。

西部计划“西藏专项”

“2016年7月末,带着远大梦想,带着无限遐想,带着远离父母及亲人时那担忧的眼神,同时更是带着党和国家培育多年学子报效恩情这一坚定的信念和赤胆忠心,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圆梦工程。”这是西藏那曲市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周雪的一段心情文字,它代表着十多年来、数以千计的西藏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相信很多志愿者都与周雪一样,经历了从开始的孤独空乏、语言不通的“局外人”到渐渐融入集体、与藏族同胞成为一家人的渐变过程,周雪就是在一年多后,爱上了西藏,并嫁给了藏族同事嘎多,生活得很幸福。

当然,因为工作出色,周雪先后获得过团那曲市委和团西藏自治区委授予的“优秀志愿者标兵”称号。

无疑,周雪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典型代表。

在团西藏自治区委,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工作,志愿者与权益工作部副部长孟健与记者进行了认真交谈。

自2003年7月起,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由团中央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从全国各普通高校选派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大开发省(区、市)基层从事1-3年的志愿服务。2011年,团中央设立了“西藏专项”。16年来,团中央累计向西藏派遣7000余名大学毕业生,有3000余名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藏就业或创业。

志愿者广泛活跃在全区7地市60余个县区的基层岗位,有力地充实了西藏基层力量,西藏各行业长期缺乏理工科及医疗类人才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们扎根雪域、放飞青春,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改变了内地对西藏的传统认识,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宣传西藏、讲好西藏故事,成为中国梦的青春实践者。

“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已成为西藏人才引进的重要渠道,它有力提高了汉族干部比例,改善了西藏干部队伍结构,相当一部分留藏志愿者已成长为西藏自治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知名医生,有的成为优秀教师,有的成为带领藏族同胞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还有的已较快成长为县处级领导干部。200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谈海玉坚守那曲十余载,承担指导全地区各县乡感染性疾病隔离、诊疗等工作,现任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并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广大志愿者在西藏各基层一线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生产建设、农牧科技、创新创业、扶贫济困、医疗援助等各项工作。他们中有热心公益设立“拉萨市林周县爱心中转站”的志愿者马立,把社会各界捐赠的100万件衣物及1万余册书籍,价值近150万元爱心物资传递到了林周县各中小学校和贫困农牧民家中;有扎根西藏帮助农牧民创收增收的研究生志愿者王玉婷,帮助当地农牧民提升生产技能,改进种植技术,两年志愿服务期间为上百个家庭提高了收入,摆脱了贫困;特别是2016年由80名志愿者组建的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服务队,瞄准真脱贫、脱真贫,着力奋战在日喀则西部、那曲、阿里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一线;2017年由100名医疗卫生类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统一分配到地市、县区人民医院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积极配合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工作。志愿者们在雪域高原展现了一幅幅帮扶西藏群众脱贫致富、助力发展、共奔美好生活的壮美画卷。

“一根针”与顶层设计

八九天里,记者多数时间都在基层奔波采访。

俗话说,万线集中到一根针,表明基层工作的繁杂与千头万绪。

西藏共青团,因为踩着云端行走,渐渐让他们生出了不是千手佛却胜似千手佛的本领,他们在多领域各基层都长袖善舞,工作扎实有序经得起推敲,创新攻坚能力也可圈可点。他们凭借的是雪域雄鹰的高阔视野和山水纵横凝成的丰盈智慧,以及长期与艰苦环境为伴的超强心态。

自然,云端之上,还有着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

团西藏自治区委书记巴塔说:近年来,西藏各级团组织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前进方向,坚守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着力引领当代西藏新青年,着力创造时代新业绩,着力服务青年新需求,着力增强组织新活力,着力建设网络新媒体,着力凝聚社会新组织,着力塑造团干部新风貌,使团的基层工作取得新发展。实践证明,西藏各级团组织只有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旗帜鲜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感党恩、爱核心、听党话、跟党走,在紧跟时代、自我革新中继续向前,共青团事业才能不断在创新中发展,这也是西藏共青团始终坚守的初心。(本刊记者 韩春丽)

《中国共青团》 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email protect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258号 京ICP证000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