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法联军在1940年法国战役中的失败,通常可以用法国军事思想的保守落后、“曼施坦因”计划的巧妙和德军“闪电战”的威力加以解释,但是笔者想从另一个方面加以解读,那就是英法两国,尤其是法国是如何看待这场新的战争?他们又打算如何进行并赢得这场战争呢?
1914年8月,法军向德军阵地发起刺刀冲锋,那时的法国军队还富于进攻精神,但在战争中付出140万人死亡,400万人受伤的代价后,法国人转向防守战略。
一战中元气大伤的英法两国实际上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特别是法国在一战期间北部大片国土沦为战场,化为焦土,数以百万计的成年男性战死沙场,损失极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争期间法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这一点的负面影响将在二战时显现出来,即在1939年二战爆发时,法国适龄服兵役的男性公民数量下降,导致其后备兵员不足。总而言之,法国人尽管在英美帮助下赢得了一战,但从民族心理上说被却被打怕了,丧失了进攻精神,在一战后法国的国防策略就转向防守,沿着德法边界修建的连绵的马奇诺防线就是最好体现。在经历了大萧条的冲击后,法国更加极力避免再次卷入一场欧洲战争,伙同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通过满足希特勒而维持有限的和平,但实际上却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1939年9月,法军向萨尔地区发起象征性攻势,图为一位法军士兵在萨尔地区的小镇观看德国宣传海报,在波兰战败后,法国人的攻势也偃旗息鼓了。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迫于战前对波兰的政治保证,对德宣战,但两国都远远没有做好对德战争的准备(之前一直避战),或者说依然按照一战的模式在准备战争,这一点在法国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早在宣战前,法国就已经在8月26日下达预备动员令,9月1日开始总动员,而按照法军总参谋部计划,最快也要在9月15日完成动员,9月16日之后才能在西线发起主要攻势,支援波兰,然而到9月17日波兰就已经崩溃了,而法国自然停止了进攻准备,龟缩在马奇诺防线后,开始了静坐战争。
1939年在马奇诺防线驻守的法军部队,这道现代化的防线成为法国的守护门神。
如果站在1939年9月法国军政领导人的角度,面对这场终究爆发的战争,他们的首要目标不是如何迅速击败德国,而极力避免自己的国土再度沦为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马奇诺防线的存在就在于此。按照法国总参谋部的预想,只要德国不进攻,法国也不会主动发起进攻,如果德国想在马奇诺防线的钢筋水泥堡垒前撞得头破血流,那就正中法国下怀。法国预计西线的主要攻势要在1941年秋季才能展开,那时法国将进行更充分的动员,同时国际形势也将发生有利的变化,比如在英国的海上封锁下德国实力变弱,亦或美国参战将盟国实力增强,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等等,总之,法国依然希望复制一战的胜利模式,以尽量小的代价再次战胜德国,由此就不难理解静坐战争的发生。
德国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的演变,右下角就是曼施坦因计划。
然而,希特勒的意志是不以英法为转移的。在获悉德国将在西线发动攻势后,法国人采取的对策却又显示出某种进攻精神。从当时的态势看,德国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对法国的进攻只能借道荷兰和比利时,也就是一战“施里芬”计划的翻版,而英法联军只需要集中兵力防守法国/比利时边界。但是,法国出于避免将战火引入国内的想法,同时也希望借助比利时和荷兰的兵力阻止德国的进攻,制定了一个前出战略,即德国侵犯荷比两国中立时,英法联军将推进到代勒河-马斯河,联合比利时军队阻击德军,英国人对这一战略是有异议的,但法国才是陆战的主力。至于德军从阿登森林发起进攻的可能,法国总参谋部和德国总参谋部最初的看法一致,机械化部队难以通过森林地带,同时需要重炮支援才能突破马斯河防线,在短时间内办不到,法国有足够的时间调动预备队。1940年1月10日发生的德军“黄色”方案泄密事件只不过加强了法国对德国未来攻势的判断,然而,英法情报机构却未能察觉在此之后基于曼施坦因的建议而更改的新计划,于是乎在战役打响后英法联军按照既定计划向比利时推进时,就掉进了一个大大的陷阱,最终被古德里安的装甲镰刀连根切断,导致战局崩溃。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