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点需要先说清楚,路易十六被处死的罪名是非常重大的“叛国罪”;而且他上断头台之时,也已经失去了法国国王的身份。早在1792年9月,法国国民公会就正式废除了君主制,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按顺序是第一,现在的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接下来,国民公会又对路易十六进行了审判,即,共和国对前朝国王的审判。走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早已经被称作“公民路易”,他的王后被叫做“女公民安托瓦内特”。
现在看路易十六,妥妥的一个技能型人才(锁匠国王),还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不像其他法国国王那样宫廷内外养着一堆情妇,广泛播种,路易十六对待随从下属也一团和气,从不难为人;他的王后安托瓦内特除了喜欢“买买买”,貌似也没有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这两口子包括好几百个贵族亲戚朋友,怎么就给按上个“叛国罪”,被陆续送上了断头台?他本人就是国王,如何叛了自己的“国”,这个很难解释的通。
先看看路易十六两口子是怎么犯了“叛国罪”的。路易十六生性内向,缺乏自信,遇事只懂得逃避;安托瓦内特思想简单,性格单纯,兴趣都集中在物质享受上。这两口子貌似谁都不具备叛国的勇气和能力。
路易十六的年代,“君权神授”受到了启蒙思想的“主权在民”和“制约权力”的强烈冲击。而天生对政治不敏感的路易十六却偏要逆时代潮流而上,忽视了人民的愿望,反要加强国王权利,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多收税,增加王室收入,来支持自己的爱妻安托瓦内特“买买买”。
然而,此时除了启蒙思想,路易十六的运气也不好,从他接班到大革命爆发的15年间,法国几乎每年都有群体性事件~叛乱、饥民造反、农民抗税,此起彼伏……这种情形下,国王还要加税,结果不出所料,三级会议中,国王和公民代表们谈崩了。
1789年7月,在第三级代表自发组织的国民议会被国王派兵镇压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开始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和王室亲信都劝说路易十六逃往外省避难。路易却拒绝离开,天真的以为这只是一场局部暴乱。直到1789年10月6日,若干巴黎妇女和数千名国民卫队士兵闯入凡尔赛宫。王后一度衣冠不整地带着孩子躲避。当晚路易十六一家被迫搬入巴黎杜伊勒里宫,行动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
此时,拉法耶特侯爵和米拉波(这二位后来也被雅各宾派送上了断头台)都劝说路易十六采取妥协立场,推行君主立宪制。于是路易开始服软,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支持制宪会议,要把法国改革成君主立宪制国家,还签署了大部分制宪法令。如果路易就此打住,不再折腾,不但性命无忧,甚至王位也能保得住。然而,无法接受权力被架空的路易两口子还是不停的运作,搞出了一系列“作死”的行动。
安托瓦内特把夺权的希望寄托在了娘家人身上——自己的哥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这就有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交锋。正是战争,导致革命失控,把路易十六和君主立宪制推向了绝路。1791年6月20日深夜,路易十六在王后的劝说下出逃,却又因为犹豫和迟缓被堵截。之后,在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的交锋中,王室被一次次的作为国家的耻辱遭到声讨,任何攻击国王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政治好处。
此时已经无路可退的路易十六国王一次次的作出退让,包括从王宫被迁往监狱。他为了避免流血牺牲,对于解散卫队等一系列要求都采取了配合态度。但这换来的却是愈加升级的群体暴力,和自己王位被废黜。这种情形下,更雪上加霜的是,有人在王宫文件箱内发现王室资助流亡者、向反对革命的贵族提供经费、串通国外势力(主要是王后的娘家人)等证据,激进派坚决主张审判和处死国王,认为是他们招来的反法同盟。他们组织了巴黎48个代表团到会场向议会施压。擅长鼓动的激进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议会说: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
1793年1月21日的巴黎革命广场,路易十六在自己设计的断头台被处决。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路易十六反而表现出了身为国王的威严,完全没有了平时那般懦弱的样子,最后时刻,路易十六不慌不忙地脱掉身上的衣服,对着围观的法国民众们高声喊道:“我的死是无辜的,我宽恕我的敌人们,我希望我的血会对法兰西人有益。”
9个月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处死,临刑前也表现了十足的优雅和善良。她给即将成为孤儿的子女留下遗言:永远不要给父母报仇。(小儿子几年后被折磨致死,大女儿受虐多年,留下了终身阴影)。她请求上帝宽恕自己,同时原谅所有的敌人。
此时,对于亢奋的法国群众来说,可没人有心思看这些磨磨唧唧的“遗言”。权力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新鲜了,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想尽情地享受它一下,这个代价就是断头台上滚下的一个个人头。实际上,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形成,除了路易两口子的几封信以外,更多的跟法国革命的种种过激行为有关。几封信的,或者血缘亲情的能量,的确没这么大。王后的亲哥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下图)就眼睁睁的看着妹妹身首两地,也没考虑去营救或者斡旋一下。
更主要的原因是,无条件没收教会、贵族财产,是以国家名义对一个阶层财产和特权的侵犯,这也使得法国及其革命在欧洲最终陷入孤立,招致了反法同盟的围攻。
最后说一下欧洲贵族阶级崇尚的死法,跟咱们中国文化中赏条白绫、一杯毒酒不同,欧洲人眼中,绞刑是给下等人和平民预备的,因为被绞死后人的身体扭曲,形象非常不堪,会被人耻笑;只有贵族和王室成员才有资格被斩首,死于刀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能维护他们追求的荣誉、风度,体现贵族精神。比如英国亨利八世的两个安妮王后,国王查理一世,七日女王简·格雷(下图),苏格兰女王玛丽和法国不胜枚举的贵族们。上断头台算是对他们最后的尊重。
电视剧《白公主》中,就有一段,兰开斯特王朝的王子被亨利八世捉住,被认定是假冒的王子处以死刑。但行刑之时,王子发现等待他的是断头台而不是绞刑架,顿时什么都明白了,死前对国王两口子还有点小感激。再看法国,在路易十六两口子优雅的赴死之后,法国经历了一连串的内乱和战争,付出上百万人的生命代价,竟然主动迎回了波旁王朝,又转身投入到专制统治的怀抱中。而被以“叛国罪”处死的路易十六,本身是个软弱而善良的人,也不具备“叛国”的勇气和能力,只能说,对他而言,治理一部庞大的国家机器,远不如设计小巧的锁具那样得心应手,只能一错再错,搭上全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