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关于货币理论的论述,固然有众多西方经济学家的贡献,但他们普遍采用的是单一视角、现象的研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对货币的产生、价格的形成与决定因素,有着非常严谨、从本质到现象的全方位分析。资本论对于解释当前商品价格的波动,具有重大的启发性。
一、主要西方经济学家有关货币理论的简述
西方经济学家中,专门对货币理论有所研究的较多。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休谟于
1752
年提出了相关的货币供给理论,他认为货币发行过多,物价将上涨,发行少,物价下降,而市场上商品数量并无变化,休谟的观点被认为是货币主义的萌芽。
1817
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他的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专门对货币的流通数量与价格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指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数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增加,它的价值就会下降,而货币数量的减少则引起相反的结果。一般认为,李嘉图的货币数量学说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美国经济学欧文·费雪通过简明公式“
MV=PQ
”表达了他对货币的理解,流通中的货币(
M
)乘以货币流通速度(
V
)等于商品价格(
P
)与商品数量(
Q
)之积。他首次以方程的形式,明确表述了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对后世影响很大。美国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称赞费雪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1930
年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通论》中专门论述了货币的作用与传导机理,他认为,货币供给由国家控制,是外生变量,分析的侧重点在于货币需求,并提出了三大决定货币需求因素: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不同时期人们的偏好不同,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谨慎需求上升,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政府无论发行多少货币也不会刺激人们购买商品,陷入“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有效。当代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各类资产(包括股票、债券)的预期回报。长期看,货币具有中性性质,即货币发行的多少对短期经济刺激有效,但长期看货币供给增加除了推动物价上涨外,并无实质经济意义。
二、资本论关于货币理论简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
1-3
章论述了商品、货币及商品价值的衡量(资料来源为《资本论》的英文版,下同。《资本论》最早是德文版,于
1886
年由马克思的好朋友
Samuel Moore
译为英文版并经恩格斯审定出版),商品本身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商品价格的多少,这众所周知。但马克思再从货币的角度论述了商品的价格,他认为,商品的价格波动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一是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二是流通中(这几个词很关键)的货币量(马克思论述的货币是指金银);三是流通中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用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周转的次数衡量。马克思指出,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流通速度不变,而商品数量供应增加(减少)时,商品的价格会等比例反向增加。马克思还认为,一些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货币的相对价值,从而带动商品价格的波动,这点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如,
17-18
世纪时期,新的黄金和白银矿被发现后,人们会形成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的幻觉,使得货币的相对价值下降,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实际上体现了后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等人(
1995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性预期思想,但比他们早了一百多年。
三、用资本论的货币理论解释当前商品价格波动的简述
资本论的货币理论对于解释当前商品价格波动性特征具有重大启发性。
2008
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采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更是最先实施零利率的基准利率并采用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也在
2008
年底大幅下调基准利率。一时诸多经济学家认为物价将会大幅上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会持续走高,
WTI
国际原油价格将很快超过
2007
年历史最高价格的每桶
130
多美元。中国国内以
CPI
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将远超
4%
。
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全球甚至面临通缩压力,表明纯粹用货币发行多少推导物价的相应上涨过于简单。当前货币乘数下降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趋缓进而影响物价。不同的商品和不同阶段,会使商品的相对价值差异大,并影响到价格的表现。以商品房为例,因商品房具有非贸易性特征,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土地供给受限,发达地区尤其是如北京、上海拥有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如更好的基础设施、教育等。结果是更多的人迁移或选择在这些城市居住,推动住房需求扩张,从而使发达地区的商品房的相对价值更高,房价易涨难跌,其背后反映出一种并非货币性因素影响的特征。
(侯方玉)
网站标识码:bm58000001
京ICP备050483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5号
建议使用1366*768及以上分辨率,IE11及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