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 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 女性心理学 整体上发生后现代转向的产物。它摆脱了女性心理学的两种传统,从强调性别差异和抹杀性别差异的对立和争论中跳了出来,以社会文化的建构来分析性别差异的产生过程,具有自己的理论特色。这种观点对于正确认识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女性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女性经验主义、女性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三个阶段,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与以往女性经验主义和女性立场论相比具有自己的理论特色。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特色

(一)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并非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反映着男性的有限洞见的“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哈里马丁和麦里克从后现代视角对 现代心理学 对于 社会性别 的二元建构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心理学习惯于将“ 社会性别 ”建构为“差异的 社会性别 ”,或夸大性别差异,或忽视性别差异;而这种作为差异的 社会性别 的建构实质上反映了现代心理学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因为它维持了以男性为标准来看待女性—— 与男性标准的相似或差异的观点。在她们看来,主流心理学对“差异的 社会性别 ”的建构从来不是 价值中立 与政治中立的,包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1)“差异的 社会性别 ”的建构认定男性化与女性化是男性与女性的内在本质,是生理性别决定的,这就掩盖了两性之间不平等与对立的根源,忽视了女性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社会政治历史情境对 社会性别 的建构的影响。(2)“差异的 社会性别 ”的建构将女性的特质看做是普遍的和永恒的,而不是社会、历史、政治的建构物,因而忽视了女性经验的多元性,从而导致了对有色及边缘女性的排斥与轻视。(3)“差异的 社会性别 ”的建构表明,既然性别差异是永恒不变的与二元对立的,而任何试图提高女性地位的努力均是无效的。因此,“作为差异的 社会性别 的建构实质上在花言巧语的性别差异的伪装下模糊了权力与压迫的问题。”

(二)批判所有的宏大叙述

大和涵盖一切的宏大理论,主张建立局部的、分散的小型理论。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那些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都是以男性为其标准的,忽视了女性的存在;以往的女性心理学所建构的理论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所批判的元叙述,乔杜萝与吉利根的女性立场论的观点便是最典型的事例。乔杜萝认为,男孩性别意识的确立是一个与母亲相对照的否定性过程,而女孩的核心性身份的形成,则是一个不断与母亲认同的过程。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乔杜萝的“母性再造说”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将许多其他差异牺牲后而建立起的元叙述,包含着本质主义和宏大‘叙述成份。吉利根虽然批判了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科尔伯格 等人的心理学理论,“然而,从目前吉利根的挑战所包含的‘女性’的精神发展模式的建构来看,她的立场是含糊不清的。一方面,通过提出一个与科尔伯格模式相反的例子,她令人对建立任何一种唯一的普遍适用的 发展模式 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女性的反面模式,她又犯了她曾经抨击过的科尔伯格所犯的过度概括的错误。她的模式仍是本质主义的,仍带有以前那种夸张的准玄学话语的痕迹。”因此,吉利根、乔杜萝等人的女性心理学在根本理论假设上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所抨击的男性思维模式并无区别,它们也是一种企图凌驾一切的元叙述,唯一的区别是将认识的本源由男性意识转变成了女性意识而已。

(三)反对本质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否定本质的、固定的或普遍的概念,试图寻求一种多样性,强调每个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它不仅看到性别差异,也看到女性之间社会地位、种族、阶级和文化的差异,并把差异性和多样性看做女性心理学丰富性和生命力的标志。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社会性别不是个体的内在特质,而是由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及特定文化的话语所建构的;社会性别化的行为不是由生理性别,而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所塑造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威斯特等人指出:“人不是拥有性别,而是塑造性别”。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坚决主张反对本质主义,并将社会性别作为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范式,不仅重视女性的地位、价值、体验和利益,而且以社会性别视角透视所有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试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倡导多元方法论

多元方法论是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价值中立与客观性进行了批判,但它并没有否认量的分析与实验方法。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传统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条件的安排可以得到实验者希望得到的结论。在这种条件下,实验者将个体看做是脱离社会背景的抽象的存在,追求纯粹客观的、普遍的知识,让研究者“不带任何偏见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和证据,并将自己的目的和意愿强加到被研究者身上。女性和男性在这样的实验情境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被解释为男性和女性内在的心理特性造成的。研究的结果又被用来解释女性在某些方面“天生”不如男性,为维持妇女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是男性中心主义偏见的反映。实际上,实验室中的男主试和女被试已经把父权制社会中男女权力结构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带进了实验情境,其研究结论必然受到男女社会地位等文化因素影响。因此,实验方法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加以弥补。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家主张使用包括现象学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从事研究,尽可能地弥补实验方法的不足,以便使研究结果更贴近妇女生活的现实。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启示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为女性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基础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反对性别问题上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把性别的认识放到社会人际互动和相互协商的过程中,相对于女性经验主义和女性立场论,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认识论观点。

女性心理学在其发展的早期,一直以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这种认识论的观点假定了一个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的存在,认为人格、情绪、认知、性别等都是一些精神实在,这些精神实在都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虽然女性经验主义认为传统的研究方式以男性为标准和中心,充斥着“大男子主义”的偏见,导致对女性经验的扭曲和对妇女的偏见,并以此来质疑传统 心理学 的公平性,但是在认识论上女性经验主义与主流心理学皆属于本质主义的范畴。

女性立场论是以现象学为认识论基础的。从这样一种认识论出发,女性立场论主张对女性经验的忠实描述,反对设置任何的假设与前提。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女性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女性经验的特殊性,对这种经验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使用现象学的质化方法,因为经验主义的量化方法具有更多的男性化色彩。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以后现代主义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包含着解构和建构两个方面。解构是对现存那些理所当然的知识和信念进行分解,找出其基本成分,发现其中的冲突和矛盾,解除其对我们思想的主宰。利用解构的方法,后现代女性主义重新评估现存的性别关系,找出决定性别关系的 政治 经济 和权力因素,指出男女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权力上的差异。通过解构的方法,也使后现代女性主义挑战女性立场论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多元化的女性概念。另一方面,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是社会建构论。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有关性别的所谓知识和真理并不是性别的真实写照,性别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认知的实在。所谓性别差异不是 科学发现 的结果,而是父权制社会的“发明”,是特定文化历史中的社会建构物。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为女性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基础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的问题上持开放的态度和多元化的观点。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观点出发,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方法应该多元化和多样化,而不是执著于某一方法。每一种方法揭示的可能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多样化的方法才能对性别问题产生全面的认识。她们并不反对经验主义的实验和量化方法,同时也主张容纳现象学的质化方法。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方法并不是研究者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方法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问题的框架和形式。

在方法论的选择方面,后现代女性主义明确反对 实证主义 的价值中立说。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玛丽·格根曾经明确指出:第一,事实并不独立于理论和方法,它不是独立的,它处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之内。第二,科学家和被研究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研究的结果,科学家不可能“客观”和“中立”。特别是对于女性主义这样一个充满价值色彩的事业,不可能为了加强研究结果的效度而保持“ 价值中立 ”和“客观公正”。女性心理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活动,它同时也是一场政治运动。它的目标是“为了”女性而研究,而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研究。因此,女性心理学的价值色彩是明显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揭示压抑女性、病体化女性的社会条件,促进妇女的真正解放 。

总之,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摆脱了女性心理学的两种传统,挑战性别本身的本体论意义,从社会文化的建构来分析性别差异的产生过程,这种观点对于正确认识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目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1. 第一性原理
  2. 康波周期
  3. INFP
  4. 逻辑层次
  5. 巴拉昂遗书
  6. ISTP(人格特质理论)
  7. 煤气灯效应
  8. 熵增定律
  9. 费曼学习法
  10. ISTP
  1. 奶头乐理论
  2. 蘑菇管理定律
  3. 猴子管理法则
  4. 情绪ABC理论
  5. 垃圾人定律
  6. 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
  7. 破窗效应
  8. SWOT分析模型
  9. INFP
  10. 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