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个回答
一开始是985、211大学里头一些自嘲自己只会做题其他什么技能都不会,也没见过世面的学生,自嘲自己是废物时创造出来的。
但这个词确实很有代表性。
你如果把眼光从一二线城市移开,从体制内移开,把目光放在更广大的工人、公民、服务员、清洁工这样的家庭,你会发现,小镇做题家远比你想的多得多。
一般来说,小镇做题家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月入稳定在3千~4千都是很不容易的,更多的一个月两千多,一千多。
他们的父母为了赚更多的钱养家,被迫成为农民工,奔赴全国一二线城市打工。
他们自己则成为留守儿童。
也有一部分,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所以就在自己家周围的县城、镇上打工,这些往往起早贪黑(早上4点起,晚上11点多才到家),全家基本无休,即便如此收入依然不乐观。
小镇做题家的爷爷、奶奶往往是一辈子的农民或下岗工人,有的认字,有的不认字,但要问他们谁最好,他们一定会说毛主席最好。
小镇做题家在小学阶段往往是可以在山沟沟里跑着玩儿,但也仅限于玩儿泥巴,玩儿水,能有个玩具是很稀奇的。
父母辈给他们的忠告一般都是,你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写作业,除此以外不能给出任何有效地学习帮助,更不用提上辅导班(没钱)
初中阶段是小镇做题家们的噩梦,因为现在毕业的小镇做题家在他们上初中时,学校环境普遍不好。
他们在乡镇上中学,中学里打架、抽烟,那砍刀互砍,警察、救护车、怀孕都是家常便饭。
他们往往又被人勒索钱才的经历。
他们的同学有极大一部分是考不上高中,最后要么当混混,要么去技校,要么早早打工。
但他们内心中不愿意变成这样,因此会拼命学习,但学习方法是没有的,当时乡镇中学老师的水平也无法告诉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就是王道。
因为父母要干活,所以上课初中的他们住校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可以为父母减轻负担。
住宿条件一般都是8人寝、10人寝、12人寝,个别极端的甚至有20人寝、30人寝,床就是一个木板,摇摇晃晃的。
电灯就是白炽灯,发出黄色昏暗的光。
没有独立卫浴,只有公共厕所,一周只有回家时有条件洗澡,而洗澡往往也是用水管冲,没有所谓的热水器。
空调什么的更不用想,有一个摇头小风扇就不错了。
到了初三,小镇做题家们第一次艰难的时光到来了,为了多做几道题、多背一点书,多考一分,他们往往早上5点前起床,5点10分赶到教室开始哇哇大声背书。
吃饭时间只有7点到7点20之间这20分钟,饭菜自然也是只有粉条白菜米饭,谈不上多营养,饿不死就行。
中午虽说有午休,但作业必须完成,因为下午老师就要讲,写不完就跟不上,为此他们中午往往会站起来写作业,困的时候掐自己或者互扇耳光,这倒不是校园暴力,而是为了多做几道题。
下午第一二节是最困的时候,站起来到后面听课是基本操作。
这一年,连学校的混混都不敢惹他们,一来是因为他们的状态不像是正常人,二来作为学校为数不多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老师和校领导会无比重视,至少不会让他们遭受校园暴力。
这一年虽苦,但想想,没有曾经被人凌辱、勒索钱财,也是很不错的。
就这样,小镇做题家们拼尽全力,终于考上了高中,最后回到学校领通知,老师告诉他们咱们班68个人,只有你和xx,一共4个人考上高中。
高中就可以到县城读书了,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曾经县城只有生大病、需要买年货才会去,现在每个月都可以去,每个月都可以待在县城1个月。
高中的环境比起初中好了不少,宿舍变成了稳定的8人寝,木床有的也换成了铁床,教室甚至有空调,电子白板这样的现代化设计,电灯也终于换成灯棒了。
高中校园很大,中考来这里考试的时候,几次转的迷迷糊糊找不到教室。
但后来待了一年后,发现其实高中一点也不大,是初中太小了。
虽然硬件设施好了,老师的水平也高了很多,但是学习压力更大了,学得东西更难了,文理分科时始终不知道该选哪一个,理科成绩也不错但不喜欢,又觉得数学难,所以考虑一下大概不适合选理,但选文科吧,又听说文科不好就业,父母也不支持。
小镇做题家的信息来源只有父母,和2012刚刚通网的父母留在家里的小手机。
高中人很多,一个教室70多人,大家挤在一起。
高中很累,一天17节课,天天都像初三一样。
高中食堂很好,比初中大了很多,也有4块的鸡腿卖,三五天可以吃一次,味道很不错。
高中管理很严格,很少有学生打架,也很少有学生抽烟,因为抓到就会被停课。
高中三年,天天都是卷子、书,卷子、书,老师布置作业不是按张而是按斤,每一门老师都能留下6张卷子,6门课就是36张,而这36张不是周末作业,而是午休作业。
高中推崇衡水模式,大家跑操要脚踩脚,背书要喊破喉咙,上课要站着听。
高中有了零花钱,父母每个月都给400块,吃饭花300,还有100可以买零食。
到了高二,题开始变难,高二上学期快要结束时,一轮复习开始了,高考近了。
所有老师都在传递一个观念,你的目标只有高考,高考一定要考好,高考考不好你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你自己。
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一次一天半,这是为了让学生能换洗衣服再洗个澡,县城的高中有澡堂,但为了不打扰学生学习,所以不开放。
县城的高中有两家小卖部,但是教导主任天天抓人,说是一天去小卖部15分钟,三年就是1万分钟,尽管他们很清楚去小卖部的时间都是花在了路上这绝对不把小卖部放的里教室近,永远都是对角线的距离。
高中三年,天天都是初三,天天早上5点到,,晚上10点半走,睁开眼睛就是背书、做题、刷卷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什么衣着、什么发型、什么妆容、什么游戏、什么娱乐、什么八卦,都不重要只有高考最重要。
终于到了高考,再三检查自己的一切物品,老师一天能重复30遍,好好检查自己的准考证号、条形码,不要紧张、不要害怕。
稀里糊涂考完了,也不觉得很难,也不觉得很简单,高考结束整个人都是梦幻的。
从来没有计划过高考结束了要怎么样,也没时间、没精力去计划。
浑浑噩噩回了家,等考试分数出来了,五百多,过了一本线,但过的不多,勉强上一个一本。
回到学校,大家领毕业证,互相交流起来,才知道,自己是全班个位数考上一本的人,有60%的人只能上三本,10%的人大专都难。
但你清楚地记得,这些人平时也非常努力,甚至比起你还要努力。
到了选学校时,家人不懂、老师半懂,自己啥也不知道,只好各方打听,最后选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将来干啥的专业。
三个月暑假,听别人说要考驾照,但家里没有钱,就先打工吧,也不清楚劳动力市场价是多少,几次上网查询,最后找了一个差不多的厂,干了两个月,拿了四千多,听新闻,说有很多人去工厂干几个月一分钱也没有。
原来我这样还算是好的。
拿出两千买一部手机,这是这辈子以来第一次自己花这么多钱,在此之前曾花数日思考要不要买,要买什么样的,现在大学要毕业了,这部手机还在用,因为两千对你来说真的是一笔巨款。
到了大学,一切都是新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你看到大家脸上都很高兴,你也很高兴。
分宿舍的时候,自己晕乎乎就跟着去了,分到了一个6人宿舍,比起初中12人,真的好太多了。
从大一开始,你通过你的室友,见识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识过得东西,他们人很好,会带着你去玩儿。
但每次自己都玩儿的很失败,老是拖后腿,就很不好意思,但室友也很关照你。
等到了要参加社团了,室友纷纷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但你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听说毕业必须有素质学分,就随便选了一个,到最后一看,原来是早上起来背单词的社团。
学校的学费单下来了,你一看,好家伙,居然要五千,好贵。
你很清楚自己家里条件并不好,所以只好找导员申请一下勤工俭学,导员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给你介绍了一个打扫卫生的工作,一天一小时,一个月3百,赚个小生活费还是够的。
平时在学校里,大家都干着各种各样的事,你总不能天天缠着你的舍友,人家也不可能天天带着你玩儿,所以就自己去找事情。
找来找去,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只要去图书馆看书了。
看什么书呢当然是专业课了。
到了期末,考试对你来说太简单了,但你注意自己的同学,他们好想并不觉得简单。
你默默告诉自己,看来还是要努力学习啊。
又过了一个月,综合测评了,你发现自己的学业成绩的了95分,分数超高,但它只占60%的比例,还有其他素质评分、道德评分一堆。
最后综合下来,自己得了一个全班第8的位置。
思前想后,觉得还不错吧。
寒假回家,疫情突然来了,下学期开学遥遥无期,在家闲着的你,也没有什么朋友,就只好天天看书、睡觉、划手机了。
临近毕业,你发现自己周围的同学似乎都有了去处,但你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要说成绩也一直不错,可大学三年多的经历告诉你,成绩貌似没啥卵用。
于是你又迷茫了。
以上大概就是一部分小镇做题家们的经历吧 。
可以看出他们并不痛苦,但也远远谈不上幸福,就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焦虑、挣扎、混乱的处境。
而他们还算是学出了头,考上了大学的人。
在他们中学的时光里,80%的人被中考刷掉,又80%的人被高考刷掉。
要是小镇做题家们都找不到出路,那那些更多被落下的人,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人在中国占多少呢?
中国一二线城市有多少人,四、五线,乡村、山村又有多少人?
到底谁才是中国的基本盘?
7.18更新
我必须说明一下,我家并非偏远山区,以上情况是我上中学时的真实经历,即从2012
3到2019年这期间的时间。
我的初中没有20人寝,但8人寝、10人寝,掉渣子废木板床,以及其他描述全都是真实的。
而这是河南洛阳下面的一个经济算好的县里乡镇中学的实际情况。
同一个县,不同乡的差别非常大,我的初中是临近国道的,距离大概3km左右。
按照我所在的中学以及当地经济情况,并结合洛阳市在全国的经济、教育情况,我有理由认为,综合经济和教学资源在当时可以排到全国前40%。
电视上、小说里的各种美好青春,什么比赛、什么运动会我们这里真的没有。(当然高中时期是有数学、化学、物理竞赛的,但仅止于此,运动会、歌唱、诗社、音乐什么的统统没有)
正因如此,可以想见后60%的地区又是怎样的境况。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已经被某些鱼目混珠,搅烂浑水的人用滥了。
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小镇做题家,一查,原来是县城也就是城关镇体制内 师医公银 中层干部家庭出身,在小县城占据最好的基础教育资源,请问,这样的人也要喊着自己多底层,多苦逼?
我看衡水那个张锡峰,就是这种人,家里小轿车车接车送,上台演讲胆大自然明显见过世面,他要不是县城中层干部家庭,起码也得是体制内普通职工家庭,反正不会是他渲染的那么悲情的。
小镇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县城的城关镇是小镇,非城关的普通农业镇也是小镇,这能是一回事吗?
普通农业镇农村户口的家庭出身,父母实际上就是农民,这些人在那些张锡峰式的假小镇做题家口里,就是拿来做例子,渲染自己苦情的工具。
什么“乡下的土猪要拱城里的白菜”,你确定你真的是一只长在农村的土猪?明明住在县城核心地段宽大舒适的商品房里,父母都是机关的中层干部,在县城里大小也是个吃皇粮,有官帽的体面人。这是土猪?说是个小县城低级官宦子弟不过分吧?我看是个金主爸爸供养的小金猪!
这种喜欢拿真正的底层子弟来偷换概念,渲染悲情的手段,可以说是相当精明狡诈,令人不齿了。但偏偏这种假小镇做题家还不少。不然为什么小镇做题家一个个说起来,都是双一流,985?你真以为非城关镇的农村户口子女,能多少人读到这个档次的大学?
别的不说,就张锡峰所在的华北内陆县城,工业乏善可陈,商业不甚繁荣,周边乡村更是农业主导,村民无非留乡种地,出外打工,或者去县城做点小买卖,这种地方的基础教育资源,是严重往县城市民倾斜,往县城的体制内市民子弟倾斜的。
我可以断言,在这种地方的,县城最好的重点高中,特别是重点班,十之八九,都是这类县城体制内子弟,而如果这个县城的教育水平烂一些,一本率低一些,那么,基本上能上985,双一流的,就全部是这些人,县城普通市民很少,而周边镇的乡民子弟则几乎不存在。
这个意义来说,真正的乡民子弟,也许都没有什么当做题家的资格,他们徘徊在三本和专科,更可能高中,高职毕业就出去打工,与大学并无关联。他们很可能不会上知乎,也不会参与做题家的讨论。但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正在被代言,被作为“乡下的土猪”,提供一种小镇做题家的不真实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