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朋友圈里,有无数同业的好友,但我最近留意到了一些新的变化。

好几个在卖香港保险的朋友,前两年不断在晒带领大陆的客户赴港签单,某某营业厅一到周末就挤满了人,买保险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热闹。而一年后的今天,有人转做代购,有人转为推荐内地保险。

“一个客户跟踪了三个月,到香港的接机和行程都安排好了,最后对方还是选了大陆产品不来了!”一个做了两年的香港经纪人跟我吐槽。

这些显性的变化都折射了一个现象,火爆一时的香港保险正在慢慢降温。而香港保监在上周公布的2018一季度香港保险业数据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2018年一季度,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118亿港元,同比下降将近四成。

不过,香港重疾险依旧热度不减。在按新单保单数统计中,内地访客购买重疾险的数量最多,且有明显上升趋势,2018年一季度占比为60.8%,远高于2017年同期的52.6%。

这么多人赴港买保险,它到底是有多好,真的值得买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内地平均寿命大概76.1岁,香港平均寿命85岁,香港人的寿命长;另外,重疾发病率也有不同,香港大概是内地的70%。所以同等年龄,香港保费会低。

除了和保障本身有关,还和投资回报水平有关。

香港保险公司利用香港的地域和制度优势,更多的投资渠道,通过全球内资产配置,实现比内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整体来说,香港保险这些年的投资回报率表现都不错,明显高于内地。

另外, 香港购买保险区分吸烟和不吸烟人群,不吸烟保费会比吸烟便宜20%, 但以这一点来判断香港保费比大陆便宜,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对于分红类保险,分红能力决定了它的“价值”。而分红能力,又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长期经营水平,是否能持久保持高投资收益率。

目前内地保险产品遵照监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档来演示红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别为 3%、4.5%和6%。

香港保险大多数产品通常采用6%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进行分红演示,而内地是采用3%以上的收益率进行分红演示。


虽说过去5年香港保险的实际分红情况还不错,但由于世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实不少香港保险公司已经主动调低了对未来分红的预期。

因此不能绝对的认为港险的收益一定高于内地。

前两年,看香港重疾保险,保100多种疾病,再看看内地的重疾险,只保30多种,对比之下,显得特别寒酸。

但现在,内地重疾保100种、轻症保50种的产品也都有。从保障的广度和疾病发病率角度看,内地和香港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甚至是反超趋势。

不过,我觉得,保25种重疾(内地保监会统一规定的25种)还是保50种甚至更多,实际保障效果差别不是很大。

因为中国人一辈子可能患的重疾种类并不多, 常见的25种重疾已经占了95%的概率。

从数据上看,内地人最爱 保诚、友邦、安盛 三大巨头的产品。

香港重疾险以终身型为主,纯保障型的定期重疾险产品非常少。并且有一个特点: 能分红,通过未来的保单分红去增加保障,填补杠杆率不足。

大家只听说香港保险费率低很便宜,但跟百年 康惠保 、健康一生A这些内地网红产品一比,就会发现,怎么同样的保额,香港保险还贵那么多?

因为产品类型不一样。百年康惠保、健康一生A都是消费型产品,且不含身故责任(身故只返还现金价值或者所交保费)。

而香港销售的主流重疾险,都是分红、返还型产品。 保终身,带分红,含身故责任,重疾可多次赔付,且基本上首10年赠送50%保额,无形中又抬高了保障的额度,所以保费更贵。

买了保险,生病后能不能赔,是大家最关注的。 重疾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理上的细微差别以及治疗方法,都会影响到理赔。

在内地,保监会规定的25种必保疾病以及理赔条款,作为行业的统一标准,各家保险公司都是一样的。

香港每家公司的疾病定义和赔付条件可以由公司自己制定, 所以自然会出现一些病种,香港的疾病定义和理赔条件宽松。

比如 对关于脑中风后遗症持续时间的规定,香港要求超过24小时,内地要求180天。对“中风”的定义,香港更简洁和宽泛。

但是,也有某些地方比内地苛刻。

比如: 甲状腺癌。 香港重疾险不保T1N0M0或以下级别的甲状腺癌,部分公司只做轻症处理。 这个T1N0M0级别就是第一期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癌是目前内地重疾险中理赔率最高的,一半的重疾理赔都是因为它。

整体上,两地关于最高发的几种重疾定义差异并不大,部分疾病大陆定义更加明确,香港则更加宽泛。

某些程度上,香港会更方便消费者理赔,但也会由于部分概括性定义过于宽泛,理赔时更容易出现纠纷。

在内地,通常是“有限告知”,遵循“问什么答什么 不问不答”。

为了限制保险公司扩大如实告知的范围,法律还规定了,如果在告知书里遇到“有无其他疾病”、“你是否有其他可能影响投保人承保和费率厘定等判断的问题”这类概括性问题,投保人 对答案不确定,保险公司也不能就这种问题作为之后拒赔的理由。

详细可戳历史文章 《身体有异常 怎样健康告知对自己最有利?》

而香港则采用“无限告知”的方式,对于告知问卷中投保人和 被保险人 不太确定的内容,保险公司会要求投被保险人 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证实后 ,再做出如实告知。如果不告知,一旦出现理赔纠纷, “过失”几乎都在个人。

另一方面,对比内地的大量理赔案例,香港并没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倾向,若保险公司觉得你有“欺诈、隐瞒”的倾向,即使投诉也没用。

看看前阵子很火的香港保险拒赔案例:

● 2013年8月,孩子出生;

● 2014年2月,孩子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疗5天,并且被诊断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等症状;

● 2015年9月,孩子父亲给孩子在香港保X购买隽升储蓄保障计划,并且附加了子女住院护惠计划、智安心等医疗保障计划;

● 2016年12月到2017年9月期间,多次因病住院(网上未找到详细住院原因的披露),并且申请 医疗险 理赔成功;

● 2017年9月再次住院,被确诊为白血病,并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 2017年11月,保险公司下发拒赔通知书,拒赔原因投保前在2014年2月的住院记录并没有申报。

按照内地保险法规定,一旦被保险人出险,即使案件情形复杂的, 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核定。

在香港,并无相关的法律规定保险公司的理赔时效,从过往理赔案例来看,大额理赔案件由于保险公司需要深入取证调查, 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才能得出结论。

另外,不得不让人诟病的是 香港理赔至今不能理解“内地居民用医保卡替亲人家属买药”这一行为,而在内地,就有很多灵活的处理方式。

早在16年4月份,保监会正式发文《中国保监会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并明确指出: “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

香港保险一旦发生理赔纠纷,保单适用的是香港地区法律,不受内地法律保护。

当发生纠纷时,内地投保人可以向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申请,如果协调无果,必须在香港找律师打官司。

香港地区的律师费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纠纷或诉讼状态,花费惊人,需要投保人承担经济费用和诉讼损失。

另外想想两地沟通成本,飞到香港的吃穿住行,不是所有人能承受的。

目前,用户高净值,保单额度大,是内地人赴港投保的真实写照,香港保险已经跟内地形成了错位竞争。

在重疾险方面,香港保险具备一定的优势。 如果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情况下,建议可以在内地有重疾险的基础保障下再搭配港险。

这几年,随着内地 人身险 市场的成熟和变革,市场上已经涌现了一批足够媲美港险的优秀产品,还增加了重疾/轻症/夫妻豁免等实用性较高的创新保障,无论是价格、还是保障范围都已经足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