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君说,这个真不难,以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为例进行一次SWOT分析教学。
SWOT分析,曾经经常被用于咨询公司、互联网产品分析中,而现在好像是到处开花,也就是利用的范围扩大了,变成了一种认知自己的利器。
先放一张图:
SWOT的方法和思想和产品经理的思想是很契合的,整体来说,就是如下的解决方法:
接下来,就是实战了,我们从个人自身出发为例。
1. 确定分析边界
比如,一个刚入行的产品经理可能存在如下痛点:
- 没有大厂经验,不知道如何规划工作,往哪个方向努力
- 产品方案总不好,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 知识焦虑太严重,不知道该学什么东西
梳理了以上3个痛点后,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痛点的严重程度评估,我们决定先选择「职业规划战略」这个方向来进行SWOT分析,那么我们的分析边界就是——现阶段的职业规划发展战略。
那么既然定好了这个边界,就意味着边界之外的东西不要过多地思考。
2. 梳理因素
确定好边界之后,我们可以开始梳理因素了,即:
- 优势=Strength
- 劣势=Weakness
- 机会=Opportunity
- 威胁=Threats
这里我推荐「比较赋值法」:
例如:优势中有一条是:原型能力好,那么给这一点赋值多少呢?可以先进行纵向评估,即我的原型能力在产品经理里面可以占前百分之多少?假设为60%左右,不妨赋值6分。
继续第二条优势:沟通能力。因为沟通能力不好量化,可以和自己的其他优势进行比较,那么就问自己,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原型能力比,哪个更能拿得出手?如果是沟通能力更好,那么沟通能力可以赋值7或8分。
以此类推,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细项分值。
那么接下来看看案例:
以下方面10分满举例:优势分数越高则越优;劣势分数越高则越劣;机会越高则价值越高;威胁越高则危机越大。
我的优势(优势分数越高则越优):
- 8分:产品战略分析能力、产品定义能力、产品后台设计能力;
- 7分:产品前端设计能力、写作能力。
我的劣势(劣势分数越高则越劣):
- 8分:项目管理能力;
- 7分:沟通汇报能力、PPT能力。
我的机会(机会越高则价值越高):
- 9分:重点AI项目、和领导直接汇报
- 8分:独立负责的C端APP
我的威胁(威胁越高则危机越大):
- 8分:和各个团队的人脉关系紧张、项目的规范机制没有建立、项目的核心难点没有攻破
- 7分:业务对需求延期的情况很敏感、开发很讨厌让他们加班的产品
- 6分:当前APP的体验不好
至此,梳理阶段基本完成了。这意味着,目前关于SWOT四项关键因素已经梳理出来了。供需双方的基本态势也已经明了了。接下来就是进入供需连线的阶段,也是指导我们后续执行落地的 整合分析阶段 。
3. 整合分析
整合分析,就是把供需双方协同考虑。具体做整合时,按照以下4个优先级顺序来做:
- 优势+机会:是核心需要努力和发扬的点,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 劣势+风险:维持生存的点,不做的话很可能功亏一篑。
- 劣势+机会:业余时间可以提高的能力,把劣势变成优势,打造更多核心竞争力。
- 优势+风险:短期不需要考虑,或需要克制的点,避免把有效的精力浪费到错误的方向。
这样以来,我们不但能得到什么该做,也能得到什么必须做,什么往后放,什么业余时间持续做。
那么具体做什么呢?就要看具体分析了。
具体分析的时候,就是一一把2个因素结合起来协同考虑,看看可以转化为什么事情:
- 比如产品后台设计能力(优势)+AI项目(机会),意味着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优化平台架构,兼容更多业务场景。
- 比如项目管理能力(劣势)+和团队关系紧张(威胁),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项目管理上,读一些项目管理的书。
- 比如PPT能力(劣势)+独立负责的C端APP(机会),意味着可以通过提升PPT能力,出一版产品改版的方案。
- 比如写作能力(优势)+开发讨厌让他们加班的产品(威胁),意味着不要沉迷于文档,要多沟通互动提升效率。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会得出许许多多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一落实。因为方案的价值和收益有大有小,所以需要进入价值评估阶段。
4. 价值评估
整合分析之后,我们已经得到了所有的该做的方案,和应该注意的地方。但这些事情之间,其实是有高下之分的。比如同样是优势机会结合产生的方案,也会有更高价值和更低价值的。
这里面有3大原则:
- 合理性:这个方案确实在逻辑层面符合我们的分析和因素。
- 可行性:这个方案切实在本分析周期内可行,并非幻想。
- 有价值:这个方案的价值足够大以至于值得一做。
根据二八原则,我们要选出 最合理的、最可行的、最有价值的方案 来进入我们的执行池。
这时候,我们的打分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举个例子来说:
- 产品后台设计能力(优势)+ AI项目(机会)=优化平台架构=8*9=72分
- 产品前端设计能力(优势)+ 独立负责的C端APP(机会)=APP视觉改版=7*8=56分
同时,优化平台架构和APP视觉改版,都是下阶段切实可行、符合SWOT因素的方案。那么相比之下,2个方案的价值明显是“优化平台架构”要大于“APP视觉改版”。
结论是,我们要先从优化平台架构入手。
这样评估之后,我们会得出一个以价值作为排序依据的方案执行池。这个执行池可能无比庞大,我们不确定是否可以全部执行,或者先做哪个后做哪个。这时,就需要进行价值PK和优先级排序了。
5. 优先级排序
在优先级排序阶段,需要进行成本评估。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进阶能力就是 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兼顾成本 。价值和成本的考量,可以得出我们做事的优先级。要通过考虑「成本」和「前置条件」来确定这个方案在执行层面应该属于第几顺位。
这里可以结合四象限法、番茄钟法和敏捷排期的思想来解决:
- 四象限法:通过紧急和重要性的四象限,优先解决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同时有计划性地做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然后尽量地把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固化下来或指派他人,最后远离那些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情。
- 番茄钟法:假设1天有8个工作小时,通常可以分为16个番茄钟,每个番茄钟包括25min的工作时间和5min的休息时间。
- 敏捷排期:通过对方案的拆解和冲刺,保证每一天有一个最小稳定版本完成。这是我们的自信心和动力保障。
首先我们要列出来各个方案的价值和工作量情况,看看是否超出了我们的周期总工作量。比如:如果要加强项目管理,可能需要我们每天开站会,也就是每天增加1个小时的工作量。总工作量超出的情况下,就要按照价值和紧急程度来砍需求了。
砍完需求之后,我们就把剩下的排一下优先顺序,进入执行列表依次执行,最好打印出来放在桌面上,作为一个可以持续提醒自己的战略指导方针。
6. 执行
进入执行层面之后,是需要一定思想基础作为助力的,这些助力包括:
- 仪式感:一般在番茄钟开始的时候,我会把手机静音、扣在桌面上,同时把桌面看起来乱的东西收起来,警示自己即将开始做事了。这让我建立了非常好的行为心理反馈,能够提升做事的效率。
- 专注准备上: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以一个番茄钟为最小做事单位,这样方便规范控制我们的情绪,不会轻易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徒增切换成本。所以一旦我们开始一个事项,就尽量把这个番茄钟做得完美,而不是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
- 灵活调整: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复杂的突发状况。比如:最近事情很多,30分钟的番茄钟会导致我们响应不及时,所以不妨调整为20分钟,到不忙的时候再调整回来;如果有重大政策变动导致我们的机会不复存在,不妨当场进行一个简单的review,把之前涉及到这个机会的项目方案重新调整一下,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动。
做好这三点,我们可以确保在执行中,可以牢牢围绕SWOT的结论而不跑偏。不论任何分析方式,无论高深简单,只有可执行落地的,才是有价值的。执行完一个周期后,我们进行一次复盘,问自己3个问题:
- 这个周期的分析有没有偏差?
- 这些方案的价值怎么样?
- 周期结束后有没有解决我们要开始分析的问题?
这样不断迭代下去,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嗅觉和更强的执行力。
最后放个总结: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定位问题、拆解问题、聚合方案、投产评估、落地执行的过程。
最后分享一些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