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05 浏览次数: 722

《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周易》为其重要经典,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其中心要义以阴阳的对立统一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从《周易》产生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 22 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从《周易》产生渊源来看,《周易》是一部讲天文历法和政事的书。《易》的本义是日月,是天地的代表,故《易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天之道”以天文历法为标志,“民之故”就是政事。故《周易》是一部穷天人之际的书,通过天道以明人事。从《周易》后期发展来看,《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如“一阴一阳谓之道”、“乐天知命故无忧”、“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等发人深省。《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清朝乾隆钦定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盛赞其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和象数思维,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周易》的性质是“易以道阴阳”(庄子语)。医易关系如何?明代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一文中明确回答了此问题,他认为医易同源、医易相通。因而要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周易》和中医入手是恰当的,前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由源及流,原滋原味,探求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后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了解和认识中医,让我们形成正确的养生理念,让身体收益,身心和谐!

本课程设计考量我校研究生同学的学术背景,邀请在中医实践、理论方面均有体会和造诣的校外专家以及中西文化皆有一定修养的本校学者共同开课。

授课教师简介(按上课顺序)

张广苓 高级工程师

张广苓工程师 1968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物化学本科专业(现北京大学药学院 ) ,长期从事医药高分子化工方面的研究工作,为高级工程师。 2000 年她腰椎手术后,经历了两年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的痛苦历程。 2002 年春,她通过中医的学习与治疗,神奇地站了起来,摆脱病魔,恢复健康。这一奇迹也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她原来的学科专长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颇有心得,并出版“易学与健康”系列专著多部,同时被上海几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的理论与技术,深受好评。

张广苓老师将通过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干支等易学和中医内容的介绍,引领同学们了解易经、中医、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身心健康的裨益。

韩鑫冰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家传中医。博士论文为《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研究》,专题研究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的关系及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目前在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任职,参与同济大学国医大师传承班中医人才培养项目。研习《黄帝内经》和《易经》十余年,擅长运用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和易经理论对患者体质和易患疾病进行预测和运用传统中医的方法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进行来治疗疑难疾病。爱好传统文化,研读儒、释、道的经典。

韩鑫冰老师将从五运六气和易经理论出发,通过一系列病案解读,指引同学们深入理解易经、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品格的影响。

高健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文化、英美思想史研究。先后开设“中西比较文化”、“英语诗歌鉴赏”、“西方哲学精华”、“美国思想史”、“英国思想史”、“文化研究入门”等一系列人文课程,在国内刊物上共计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 CSSCI 核心期刊论文 10 篇。

高健老师将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于现代性的当下可能产生的作用与思考。

参考书目: (如有后续书目,另行补充)

《换个方法读 < 内经 > —— 刘明武

《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清源浊流》 —— 刘明武

《古代的中医 —— 七大名医传奇》 —— 罗大伦

《神医这样看病》 —— 罗大伦

《这才是中医》 —— 罗大伦

《走近中医》 —— 唐云

《选择中医》 —— 董洪涛

《思考中医》 —— 刘力红

《字里藏医》 —— 徐文兵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彭子益

《易经杂说》 —— 南怀瑾

《易经系传别讲》 —— 南怀瑾

《细说易经六十四卦》 —— 徐芹庭

《详解易经系辞传》 —— 刘君祖

《完全破解易经密码》 —— 刘君祖

《易经的第一堂课》 —— 刘君祖

《易学与健康》 —— 张广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