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医学相通的观点是思维模式的同源,主要集中于运动观、整体观和平衡观。

一、运动观相通

《周易》强调的是圆道,圆道观与中医思维密切相关,《周易》也蕴藏着圆道规律。所谓圆道,指宇宙存在着圆的运动规律,《周易》六十四卦是一个大圆,每一卦六爻是一个小圆,一切都充满着圆的循环,正如《易・泰卦》所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系辞》又云:“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等都反映着圆道的现象,太极图可以说是圆道的缩影,蕴含着圆的循环。《周易》圆道是一种动态循环,一切都存在着周期性的往复,这一规律对中医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圆道观奠定了整体观的基础,整体,是圆的整体,整体观实际上是一种圆的体现。而阴阳五行学说更是渗透了圆道的观点,如阴阳的相互作用,五行的生克制约等无不是圆的现象。

二、整体观相通

中医的人-自然-社会三维医学,源于《周易》。三维观的实质是整体观,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内经》的原始系统论也是同源于《周易》系统模式的,系统论是把握整体和部分动态关系的理论。《周易》是一种储备各种信息的开放系统,其中六十四卦是一个大信息系统,每一个卦是一个小信息系统。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牵动着整个大系统的变化,如《周易》六十四卦,每一爻的变化都影响着六十四卦,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系统不但是整体的,而且还是动态的,动态中的整体、动态中的协调。《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系统模式,蕴含着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对《内经》系统论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中医五行理论、脏象理论、十二经络的联系,方剂学中君、臣、佐、使的组成原则等,皆用系统的结构和观点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以上说明中医的整体观念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中医的整体观正是在《周易》系统论基础上的应用和发展。

三、平衡观相通

《周易》强调均衡、中和及对称。《周易》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卦爻排列都是对等的,另外,特别是十二消息卦,其结构可以反映阴阳消长的对称性及均衡性。

因此,《周易》八卦所反映的阴阳消长盛衰是均衡的、对称的和互补的,奠定了中医平衡观的基础。

中医平衡观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之间的平衡。人体内部的平衡则包括脏腑的相关及经络的调节,并通过气机升降出入形式完成体内外的协调与平衡。中医的平衡理论主要根源于《周易》的阴阳平衡观,《周易》阴阳平衡观是对立统一观,亦是平衡的统一观,渗透在中医的自然观、社会观和人体的生理病理之中。

《周易》的阴阳平衡观除反映在八卦、六十四卦爻结构及太极图象等方面,在文字方面也蕴含着精辟的阴阳平衡理论。如《易・系辞》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又如《易・丰卦・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何况于人乎。”

中和观是平衡观的核心,中和的目的是趋于平衡。《易传》主要为儒家所作,故揉进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哲学方面的“中和”之说奠定了基础。如《易・系辞》曰:“阴阳合德,刚柔有体”,《易传》的乾刚坤柔等,皆为强调阴阳的调和。

《内经》受《周易》“中和”观的渗透,无论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都蕴含了“和”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平衡论的体现,如在基础理论方面,强调阴阳调和。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言阴阳和则治,阴阳不和则乱。所谓和,也即平和、平衡之意。纠正不和的方法是调和,即“以平为期”。“八法”中的“和法”是一个运用极广的治疗大法,如和解表里以及调和营卫、和解肝脾等皆属于“和”的范畴。此外,调整阴阳,纠其偏衰,补偏救弊,适其寒温以及和其血气等亦都属于调和的治疗方法,调和的目的在于平衡阴阳。这些皆表明《周易》中和思想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治疗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编辑|青   囊

一审|肖长江   张湘卓

二审|正   培   凌   佳

三审|周清华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岳华路142号(岳华院区) 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58号(麓山院区) 宁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宁乡院区) 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原种场内(望城院区)
电话:0731-89949006 湘ICP备14002927号-1 a>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