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所谓的“突厥化蒙古人”,成了一个不能精确表述的模糊概念。对于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自认为,对自己的身份更确切的表述是“察合台人”。而被“察合台人”统治过的族群,当然有着自己的来源和经历,确切的表述该是“曾经被察合台人统治过的人”。

今日蒙古族人

我们得明白这样一个概念:突厥化的蒙古人。

不能说这是一个可笑的历史命题,但在历史上它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本来,蒙古人就是蒙古人、突厥人就是突厥人,突厥化蒙古人,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胡化了汉人或者汉化了胡人,这个很清楚,它应该是一个族群的概念,但突厥化蒙古人却不是这么回事,它是一个阶级的概念,统治阶级的概念。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概念?原因很简单,蒙古人在历史上征服了半个地球,但在今天中亚这个地方,他们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主要是表现在人口的数量上: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有黄金家族或成吉思汗血缘的是更少的一部分。这些人在当地,不可能不与当地族群融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像河水中的一粒沙或山岭上的一块石头,刚开始的时候,还能知道自己是谁或者自己来自哪里,但时间长了,就觉得自己和周围的那些沙粒和石头没什么区别了。

那么,怎么办?尤其是蒙古人的统治政权分裂甚至是坍塌后,一些被融合的蒙古人就想站出来再做些事情,恢复曾经的统治地位,但是这个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虽然还能算是蒙古人,但长相却与真正的蒙古人不怎么一样了,甚至连蒙古话也为会说了,那么就干脆说自己是被当地化了蒙古人。

“当地”很有意思:当地有很多的民族,但在史书里却被一个“突厥”囊括。这是历史的“毛病”,因而也有了让人不大明白的历史名词——突厥化蒙古人。这么叫似乎有两方面的好处:1.突厥化能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也就是说在做事的时候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2.还称蒙古人似乎可以获得某种地位的优势,因为祖先毕竟显赫荣耀过。

古代突厥武士复原图

举个例子。

布哈拉汗国 ,1500年至1920年间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的一个由乌兹别克人建立的波斯文化圈封建王朝,因16世纪中叶迁都至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而得名,一度为强盛的中亚军事封建王朝。1920年爆发革命,被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推翻。

19世纪初,布哈拉汗国疆域除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外,还包括今土克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的部分地区,以及锡尔河北岸、突厥斯坦城及其附近一带,鼎盛时期还包括了波斯的霍拉桑(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伊朗的东北面,土克曼斯坦的南面和阿富汗斯坦的北面,现已分立为3个省:北霍拉桑省、霍拉桑省、南霍拉桑省。历史上的霍拉桑地域极其广阔,阿拉伯地理学家甚至说过,霍拉桑曾延伸到印度的边界)。为突厥人与伊朗人混合的军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王朝,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其次为塔吉克人,多从事农业、牧业,灌溉工程较为发达。

人们想象出的突人的模样

阿斯特拉罕汗国 ,建于1466年,是由钦察汗库楚克·马哈麻的孙子、也叫卡西姆的宗王创建。定都于阿斯特拉罕城,疆域包括伏尔加河下游及南高加索草原地带,北邻喀山汗国,西接克里木汗国,东与诺盖汗国为界。

1551年沙皇俄国趁阿斯特拉罕汗国内部混乱之机,强迫其向沙皇俄国纳贡称臣。1554年俄罗斯伊凡四世(雷帝)派3万俄军进攻阿斯特拉罕汗国,推翻了雅姆古尔切伊汗,扶持捷尔维什·阿里上台,汗国变为沙皇俄国的藩属。1556年伊凡四世派兵驱逐阿里汗,正式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

阿斯特拉罕汗国居民主要从事牧业、渔业,农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手工业较发达,毛皮、制革等享有盛名。地处交通枢纽,通过陆路和水路可连接高加索、黑海与里海,内外贸易颇为发达。经济以畜牧为主,商业繁盛。

中亚的突厥人画像

表面上看起来,布哈拉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没什么联系,一个1500年建立,一个1556年亡了,在时间上也只有56年的交替。但布哈拉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却有很深的关系——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称“札尼王朝”,1599年—178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称“海达尔王朝”、“布哈拉埃米尔国”,1785年—1920年)。其中的阿斯特拉罕王朝是这么来的:

沙皇俄国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后,阿斯特拉罕一位名叫札尼伯的王子逃到“不花刺”(蒲华城,察合台汗国属地,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札尼伯是成吉思汗后裔,为斡儿答和兀鲁思汗家族,来布哈拉是避难的,布哈拉汗国昔班王朝的伊斯坎德尔汗把女儿嫁给了他。

1583年,伊斯坎德尔汗去世,阿布德·穆明继任汗位,1599年,阿布德·穆明去世,昔班王朝男系绝嗣。因此,布哈拉汗国昔班王朝的王位正式传给了昔班家族女继承人与札尼伯所生的儿子——巴基·穆罕默德。

布哈拉骑士铠甲

布哈拉埃米尔宫前门

阿斯特拉罕王朝就此开始,于1599年-1785年统治布哈拉汗国。1785年以后,又因札尼伯家族无嗣,汗国转手诺盖人中的曼吉特人,有了曼吉特王朝。

这就是布哈拉汗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都是因统治阶层的来源而定的,基本与被统治阶层的民族属性没有多少关系。因此,有人说,这种命名的方式是一个“政治概念”,而这种概念基本接近于“突厥化蒙古人”的称谓——它与被统治阶层的民族属性关系不大,不过是统治阶层的身份由来的标志而已。

今天,面对历史时,有人因为一个“突厥化蒙古人”统治了某一区域,就因此说那一区域是蒙古人或突厥人,这是不对的。一方面,这里所说的蒙古人并不是我们当下所说的蒙古族;另一方面,这里所说的突厥人不是历史上的古突厥。两者都不可避免地带入了太多当地不同民族的成分,也让“突厥化蒙古人”成了一个类似于人种参考的符号,既不是古突厥,也不是“蒙古族”。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帖木儿塑像

在“突厥化蒙古人”中,有两个代表:帖木儿和巴布尔。

帖木儿 ,1336年出生于西察合台汗国撒马尔罕以南的渴石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附近的霍加伊尔加村,绰号“帖木儿兰”(即“跛足帖木儿”)。早年臣属于东察合台汗秃忽鲁帖木儿。1362年,与内兄、赫拉特领主迷里忽辛起兵反抗东察合台贵族,通过扶持傀儡哈比勒沙的方式分治河中。其后,迅速向外扩张,进行了持续35年之久的扩张战争。波斯人歇里甫丁·阿里·雅兹迪写于1424年或1425年的《武功记》记载,帖木儿开拓疆域的显赫武功主要如下:

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

1393年,征服伊利汗国和阿富汗;

1388年及1395年,两次北击钦察汗国;

1398年,南侵印度;

1399年,西征小亚细亚;

1402年,打败奥斯曼帝国。

经过数十年的征战中,帖木儿依靠武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帖木儿帝国兴盛之时,统辖之地不仅包括河中地区、花剌子模、里海附近地区,而且包括印度、波斯、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

帖木儿

巴布尔, 1483年出生于费尔干纳(中国史书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城市,费尔干纳州首府。在费尔干纳盆地南部,阿赖山脉北麓,伊斯法伊拉姆河绿洲上),巴布尔也是个绰号,意为老虎。巴父亲奥马尔·沙伊赫·米尔扎,母亲是中亚费尔干纳的统治者。这里原是帖木尔帝国的一个藩国,帖木尔死后,帝国为他的子孙分割,费尔干纳独立。

1494年,巴布尔继费尔干纳王位。1497年夺取撒马尔罕。1501年被乌兹别克人击败,流落喀布尔。1510年昔班尼汗兵败身亡。巴布尔趁机与波斯萨法维帝国结盟,打回撒马尔罕。由于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巴布尔再次退往喀布尔。1519年进入北印度。1526年在帕尼帕特战役中,大破德里苏丹国军,1527年在阿格拉以西的击溃印度的诸侯联军。1529年,在巴特那打败比哈尔的阿富汗人首领。最终建立莫卧儿帝国。

巴布尔

巴布尔是帖木尔的六世孙,和帖木尔有着这样几个共同点:

1. 在历史上都被称作突厥化蒙古人;

2. 两人都写出过书:一个是《帖木儿自传》、一个是《巴布尔回忆录》;

3. 两人都不太会蒙古语,甚至不会蒙古语,却精通波斯语和突厥语,尤其是巴布尔能用波斯语和突厥语写很好的文章。

日本学者羽田亨评价帖木尔时说:“过去百余年间未得发芽之文化,同春天之草木一样,很快地开出灿烂的突厥之花来。初次植根于阿尔泰山谷中之花,能够初次开放,实有赖于‘跛子’帖木儿……诸种文化设施的实行、宗教上新的信徒的产生、学突厥文学的兴盛,都开始于这一时期”。又在其著作《西域文化史》(华文出版社,2017)中说:

帖木儿认同突厥文化,注重“对突厥文学的重新兴盛,民族意识的发扬”。在他统治时期,废除了长期以波斯语著述的习惯,提倡突厥文学,使帖木儿帝国时期成为察合台文学的鼎盛时期:帖木儿之子沙哈鲁除波斯语外,擅长写突厥诗,沙哈鲁之子巴依松古尔除是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外,也以诗人知名。帖木儿的六世孙巴布尔的自传《巴布尔回忆录》,实为察合台突厥文的文学范例。除去帖木儿家族的代表人物外,帖木儿的文化政策还催生出了一批“学者、名人以及他们所写的许多著作”。

帖木尔和巴布尔是蒙古人吗?《元史》中记载帖木儿是出身蒙古巴鲁剌斯部,其祖先哈剌察儿和成吉思汗同宗,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但帖木儿并不真正认同自己是蒙古人,而是文化意识上倾向波斯。法国史学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一书中,明确指出了帖木儿是一位假冒蒙古贵族的突厥人。为什么要假冒?其间的心态影响到了他的后裔巴布尔:非常早熟又野心勃勃的他,立志仿效先辈帖木尔成吉思汗,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但遗憾的是,帖木尔和巴布尔不是。在不少波斯、印度画家所绘的肖像中,帖木儿是一个白面,胡须浓而长,中等身材的人。1941年,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他的陵墓,其后,人们对他尸骸的DNA进行了测验,发现他的基因蒙古人的成分很少,倒是占有相当大的高加索人和车臣人的比例。他的后裔的母系基因存在着一定的蒙古血统,这或许与他迎娶成吉思汗家族女性为妻有关。这就是说作为帖木尔后人的巴布尔,离蒙古人的“距离”要比帖木尔更“近”一些。

科学就这样给了历史一个精准的分析,但历史书上依然千年不变地写着:著名的突厥化蒙古人的国家有: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喀山汗国、诺盖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又说: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察合台汗国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突厥化蒙古人的族群,常被称为蒙兀儿斯坦,西部为叶尔羌、东部又被称为畏兀儿斯坦(吐鲁番汗国)。同时,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也都是语言被突厥化的蒙古人。

这些“突厥化”的囊括,让泛突厥找到了“历史的依据”,并且有了生存的土壤。众所周知的是:“突厥化蒙古人”包括哈扎拉人、广义蒙兀儿等族群。蒙兀儿又作莫卧儿、忙豁勒,原音为moghol,是mongol(蒙古)一词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变音。活动地域称蒙兀儿斯坦,包括今新疆大部和七河流域。主要氏族为杜格拉特、都合台、巴鲁刺思、牙尔喜、亦塔儿只、洪吉、楚拉斯、别吉克、哈刺鲁等。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族群集体。

今日蒙古族人

哈扎拉人,伊朗称为哈扎拉人,亦译赫扎拉人,在阿富汗斯坦则称为泰穆里人或提穆里人。今哈扎拉族是阿富汗斯坦国内第三大民族, 属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类型 。“哈扎拉”是波斯语,意为“一千”。有些学者认为,哈扎拉是波斯和蒙古混合的,不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提过了,在阿富汗看到了一种像中国的人,包括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长相像哈扎拉人,所以,这些证明哈扎拉人在成吉思汗侵入阿富汗之前就在阿富汗。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突厥化蒙古人”,成了一个不能精确表述的模糊概念。对于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自认为,对自己的身份更确切的表述是“察合台人”。而被“察合台人”统治过的族群,当然有着自己的来源和经历,确切的表述该是“曾经被察合台人统治过的人”。

阿富汗哈扎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