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而言,通过阅读经过长期考验而仍保留着强大解释力的著作,是一个参看这一国际难局的捷径,或者至少有助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巴以冲突的基本线索和背景

巴以冲突近期持续升级,让更多人再次关注起中东事务。“巴以冲突”乃至中东问题,可说是全世界被研究得最透彻的领域之一,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外交学、国际政治学,各个学科的专业研究者纷纷踏足这一学术红海,推出大量优秀著作,可称汗牛充栋。但时至今日,巴勒斯坦问题、巴以冲突问题,不论学界还是政界、宗教界,对可能的解决方案依然莫衷一是,即便在学术领域也纷争不绝。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而言,通过阅读经长期考验而仍保留着强大解释力的著作,是透视这一国际难局的捷径,或者至少也会有助于大多数读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巴以冲突的基本线索和背景。

历史学家王汎森在《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中告诫青年,欲透彻研究一个学术问题,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到关于该问题最重要的那三四本书。至于讨论巴以冲突最重要的那几本书,想必就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圣经与利剑》《敌人与邻居》等,它们反复出现在关于中东问题的学术讨论中,被这一领域的学者频繁征引。这三本书可以视为对“巴以冲突”问题的总体性、概览式介绍。

《耶路撒冷三千年》专注于追溯巴以问题的历史和宗教根源。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一座城市何以能将当今众多世界事务链接。全书按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让许多被遗忘的历史重获新生。

《圣经与利剑》是著名史家芭芭拉·塔奇曼的大作。塔奇曼的历史写作,素以文学性与事实性并重著称,擅长在宏大视野中嵌套具体人物之悲欢,以生动细节切入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圣经与利剑》的主旨是追寻犹太复国主义的国际政治根源。塔奇曼在掌握大量珍贵史料的前提下,指出犹太复国主义者能够成功建国,英国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而英国之所以如此,则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对犹太民族的亏欠心理,二是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所需,书名中的“圣经”与“利剑”立意即在于此。

《敌人与邻居》是了解巴以冲突的必读书,反复出现在各种中东问题相关的书单和学术文章中。在此书之前,多数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截然分为两阙,要么站在巴勒斯坦人的立场上分析其诉求之合理,要么支持以色列的立场,论证犹太人重回祖居地、重申历史权利的合法性。《敌人与邻居》则独辟蹊径,没有轻易选择一方立场,而是从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双方的视角出发来书写巴勒斯坦历史。即作者所说“从双方的视角讲述双方的故事,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命运的纠葛”。全书的基本线索是巴勒斯坦和犹太两个民族很大程度上截然对立的叙事。

这三本书之外,其他选入的作品,重在各自独具特色,可自不同角度呈现该问题的复杂面相。

首先是《从贝鲁特到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此书不具多少学术性,却有其独特价值,且同为名家之名作。《世界是平的》之作者弗里德曼,早年间曾在中东采访,广泛接触当地人士,对中东问题、阿以冲突做过多年报道和研究。本书出版于1980年,迄今仍被视为该领域的必读书之一。弗里德曼在此书中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片面专注于政治纷争,而是将焦点下移到身处其间的人们的心态,深入挖掘民族、宗教、文化、社会的深层内涵,折射出中东社会矛盾的复杂景观。

《牢墙内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总理私人史》算是那种没有多少可读性,却又很重要的书,或许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两书所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以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回忆,呈现巴勒斯坦人所受不公,并呼吁:以色列如想达成持久和平,必须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严。此书曾为卡特惹来不少麻烦。后者则完全从以色列立场出发,以局内人视角描述以色列建国历史中的各种斗争、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两本书非常适合放在一起对照参看。

本期书单另选入一组书,即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所著之影响巨大、争议重重的“虚构三部曲”。三本书完全采用批判研究,对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建国历史等问题,进行了解构和批评,在以色列乃至世界范围内引发巨大轰动和争议。美国已故著名公共知识分子托尼·朱特曾称,施罗默的作品是所有想了解当代中东的人都应阅读的书。

1.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等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11月。

2. 《圣经与利剑:英国和巴勒斯坦——从青铜时代到贝尔福宣言》,(美)芭芭拉·塔奇曼著,何卫宁译,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3月。

3.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英)伊恩·布莱克著,王利莘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9月。

4.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国记者中东见闻录》,(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傅曾仁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2月。

5.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阿里·沙维特著,简扬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

6. 《牢墙内的巴勒斯坦》,(美)吉米·卡特著,郭仲德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7. 《以色列总理私人史》,(以色列)耶胡达·阿夫纳著,马娟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

8.“虚构三部曲”,(以色列)施罗默·桑德著。

9. 《最后的天空之后》,(美)爱德华·W.萨义德等著,金玥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9月。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等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11月。

西蒙·蒙蒂菲奥里是国际知名的“多面手”作家,既是历史学家、小说家,还是记者和纪录片撰稿人,其作品屡获大奖,且有多部作品已经或正在改编为影视作品。《耶路撒冷三千年》《凯瑟琳大帝和波将金》《青年斯大林》都曾斩获多种国际级图书奖,本书还曾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耶路撒冷三千年》被誉为近年来最具可读性的世界宗教史佳作和“用历史说明宗教”的极佳作品。作者本人家世煊赫,族中曾有享誉欧洲的外交家和银行家,而他的曾叔祖父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就是在耶路撒冷旧城外建造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人。

耶路撒冷是两个民族的首都,更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围绕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历史,惊心动魄且迷雾重重。尤其是被各种宗教传说与民族主义叙事,以及地缘政治纷争所笼罩,导致这座城市的历史被熏染得异常复杂、争议重重。《耶路撒冷三千年》按照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钩沉许多被遗忘的历史。

《圣经与利剑:英国和巴勒斯坦——从青铜时代到贝尔福宣言》,(美)芭芭拉·塔奇曼著,何卫宁译,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3月。

芭芭拉·塔奇曼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其闻名世界并荣获普利策奖的两部作品,都已在国内推出中文版,且获读者佳评。此即讲述一战历史的《八月炮火》和书写中国历史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塔奇曼以历史学家和作家的身份闻名,在学术圈子里未能赢得与其名气相匹配的认可,这主要是因为塔奇曼的作品注重“讲故事”,即所谓真实性与文学性并重的历史,这显得不够“学术”。塔奇曼将自己这一类历史写作者归入“艺术类历史学家”,坚持认为历史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应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性写出清晰、有趣的历史。尽管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但她的写作却是扎实厚重的,尊重史实、资料征引丰富,论述细腻而生动。

再来看《圣经与利剑》这本书。塔奇曼切入巴以之争的角度,是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和国际势力在其间所起作用。巴以冲突之所以始终复杂难解,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势力的广泛、深入介入。而犹太复国主义者能够成功建国,英国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列颠人一直将巴勒斯坦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大英帝国的战略考量。

塔奇曼通过生动细节、极富文学性的笔法,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梳理了从不列颠起源到《贝尔福宣言》的历史脉络,探究英国支持犹太人复国与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在塔奇曼看来,英国支持犹太人复国的动机,从宗教方面看,是对创造《圣经》的民族存有负疚心理,而从政治动因分析,则是大英帝国在该地的战略目标所驱动。而上述动机及行动,塑造了英国的近东政策,并深刻影响到近代中东地区的历史进程。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英)伊恩·布莱克著,王利莘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9月。

巴勒斯坦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此地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矛盾与纠葛自此开启。巴以两个民族对过去一百余年,两国关系史上所有重大事件,都存在独立的叙述。如犹太复国主义者宣称巴勒斯坦为无主之地,认为以色列建国是回归故里,而从世代居住该地的巴勒斯坦人看来,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群外来者。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寻求真相和对话。

《敌人与邻居》研究范围涵盖从1917年到2017年间巴以关系的百年历史,是近年来从历史、宗教等维度分析“巴以冲突”最重要的著作。此前很长时间以来,关于巴以冲突问题的叙述,大多由几个西方大国和以色列主导,呈现“单一民主叙事主导的历史倾向”。而本书则代表一种全新的解释范式,即从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双方视角出发来书写巴勒斯坦历史,即作者所说“从双方的视角讲述双方的故事,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命运的纠葛”。以此出发,全书的基本线索是巴勒斯坦和犹太两个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截然对立的叙事。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国记者中东见闻录》,(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傅曾仁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2月。

托马斯•弗里德曼也是一位世界级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最为公众所知的是《世界是平的》系列著作。弗里德曼本人是美籍犹太人,通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任《纽约时报》驻黎巴嫩采访主任,并根据自己在中东现场的亲身经历,写成《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全面而生动地描述了犹太国家和巴以冲突。此书英文原版至今已40年,仍是研究中东问题的必读书之一。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是从西方的观察出发,见证和讲述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作者没有对中东事态进行简单陈述,也没有对阿以矛盾作学院式的解说,而是以自己的亲身考察,着重描绘身处矛盾中心的人们的日常心态和处事态度。弗里德曼利用同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获得的丰富素材,深入挖掘民族、宗教、文化、社会的深层内涵,折射出中东社会矛盾的复杂景观。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阿里·沙维特著,简扬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

作者阿里•沙维特是以色列著名专栏作家、中东问题专家。此书以其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爬梳历史文献、私人日记、信件等,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个体故事,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整理,可以说是一部以色列建国史。

《我的应许之地》直言不讳地谈论犹太复国主义的开拓精神,同时也关注书中的主人公们戏剧性的生活故事。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巴拉克评论称:“《我的应许之地》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苦难的祖国令人惊心的经历所进行的一次探索,是一场终极的个人奥德赛,正居于全球关注的中心。”

《牢墙内的巴勒斯坦》,(美)吉米·卡特著,郭仲德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这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回忆录,讲述了作者所亲历的中东历史,以及他个人与该区域主要政治人物的交往经历。卡特曾以总统身份促成埃以和约,长期介入中东事务,因此对中东冲突的根源、以阿长期对峙的症结、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些问题的可行解决途径,均有深入认识。卡特坦言,以色列如想达成持久和平,必须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严。

本书没有塔奇曼那样的文学美感,也没有伊恩·布莱克雄阔的观察视野,且行文巨细无遗,涉及众多人物线索,读来令人枯燥难耐,但却是风暴中心人物对阿以问题第一手的观察和记录,更是打破既有叙述范式的重要作品。本书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东阿以对峙之根源,以及巴以冲突的症结所在。

《以色列总理私人史》,(以色列)耶胡达·阿夫纳著,马娟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

本书是“甲骨文”系列图书之一种,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讲述以色列建国至今政治内幕和过去几十年以色列治国之道的作品,可与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回忆录《牢墙内的巴勒斯坦》对照参看。

作者先后在以色列四任总理身边工作,后又担任过以色列驻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大使,亲历以色列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许多大事。他的个人观察,为读者勾勒出一部“以色列总理史”。作者在描述以色列建国历史中的各种斗争、挑战,以及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刻画了如里根、吉米•卡特、基辛格等人物,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复杂关系。

施罗默·桑德及其“虚构三部曲”

施罗默·桑德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偏重于民族和民族主义。他的身世背景也令其著作更具话题性。施罗默于1946年出生于奥地利林茨,祖上是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波兰裔犹太人。但其著作《虚构的犹太民族》《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虚构的以色列地》却对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建国历史等问题,多有批判式解读,在以色列乃至世界范围内引发过巨大轰动和争议。

这三本书的研究主题一以贯之考察和解构犹太人的历史,被称为“虚构三部曲”。施罗默的作品尤其是《虚构的以色列地》深受西方左派史家赞许,托尼·朱特称,“所有想了解当代中东的人都应阅读这本书”,而霍布斯鲍姆则表示,“融动情与学识于一体的书籍未必能改变政治局面,但假若它们可以,本书将是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可喜的是,“虚构三部曲”已由“三辉图书”陆续推出中文版。

《虚构的犹太民族》,(以色列)施罗默·桑德著,王岽兴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3月。

是施罗默 ·桑德“虚构三部曲”的奠基之作,挑战主流史学,颠覆了以往的以色列历史和犹太神话。 作者认为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国家的形成是被“编纂”或“虚构”的历史,同时指出,大多数犹太人散居于欧洲各地,尤其是中东和东欧,这些分散的不同群体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犹太民族,进而成为一个犹太国家,只可能诉诸被改编过的历史。 以色列人强烈排他的民族认同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始自19世纪下半叶,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人类记忆的代言者发明而成。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以色列)施罗默·桑德著,喇卫国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6月。

本书既是回忆录,又是历史著作。作者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追溯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历史,质疑犹太民族的定义方式。作者写出了自己和身边人因为身份问题在以色列遭遇的诸种荒诞境遇,由此辨析“犹太性”的本质,揭穿了以色列对“上帝选民”等理念的利用,直指以色列所存在的等级差别和殖民主义。

《虚构的以色列地》,(以色列)施罗默·桑德著,杨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施罗默指出,所谓“以色列地”,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历史合法性。

《最后的天空之后》,(美)爱德华·W.萨义德等著,金玥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9月。

本书可以算作一本“影像书”,文字部分由著名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写就,而影像部分则由著名人道主义摄影师吉恩·莫尔拍摄的巴勒斯坦人生活状态,共选入130多幅令人震撼的照片。

萨义德于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教育,50年代赴美国求学,获得哈佛大学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伦比亚大学。其代表作有《东方学》《巴勒斯坦问题》等。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写作涉及巴勒斯坦问题时,常以一种内在的视角为读者描绘巴勒斯坦的经历,将其视作一个精神国度。作者致力于为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争取平等政治和人权,并要求美国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以保障与尊重这些权利,被称为巴勒斯坦人民“最有力的政治声音”。

巴勒斯坦人在世界新闻头条出现时,往往被与恐怖分子、难民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但这些人的真实生活境遇,外界却所知甚少。本书通过萨义德的文字和吉恩•莫尔的摄影作品,共同描绘出巴勒斯坦人另一幅生动肖像。萨义德在前言中的一句话,可为本书主题最佳之注解:“让我们来使用这些照片和文字说明,讲述巴勒斯坦人从未被人提及过的故事”。

(作者为《财经》文化编辑;编辑:何刚)

责编 | 周瑾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授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